莫扎特(Mozart)的《F大调弦乐嬉游曲》Divertimento in F
佚名 网络 作品谱写于1772年初,莫扎特年仅16岁。当时沃尔夫冈已经多次前往意大利旅行演出,在那里他受到许多当地知名音乐家的点拨和指导,进步异常迅速。所以从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这三部嬉游曲中,人们可以发现,意大利音乐风格对少年莫扎特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创作于故乡萨尔兹堡的这些作品(因此这三首作品偶尔也被称作“萨尔兹堡交响曲”),实际上是作曲家为自己下一次意大利之行而准备的演出曲目,只是莫扎特在创作这些嬉游曲的时候,究竟是为小型室内乐团而作,还是为四重奏而作,已经无法确定。而数百年后的今天,当代优秀演奏家们无论用其中哪一种方式来诠释这三首作品,都可以令听众感到愉快——室内乐团版多彩而和谐、四重奏版清澈而明快,因为作曲家原本就已赋予作品非凡的表现力。
追述小夜曲的渊源,其实它原本是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一种爱情歌曲。其音乐情绪缠绵委婉,常为青年人徘徊于恋人窗前表白心迹时所用,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这类小夜曲通常是有唱词的歌曲,并使用吉他或曼陀林进行伴奏,譬如舒柏特所创作的那首著名的《小夜曲》便属于此种类型。而我们在本篇中所要介绍的,由莫扎特所写下的这些作品,与歌曲小夜曲有着显著区别——首先,它们是器乐作品,由小型乐队合奏;其次,作曲家创作它们的本意和爱情没有太大的关联,而主要是为皇权贵族聚会时作助兴音乐而用。
专业界有一个共识——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是从交响曲、巴洛克组曲以及协奏曲发展而来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这些作品融合了交响曲色彩多变的特点,继承了巴洛克组曲中的舞曲传统。虽然这种曲式并非莫扎特所首创,但他却凭借自己非凡的才能将其发扬光大。换而言之,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位天才作曲家所写下的那几部优秀的小夜曲和嬉游曲,才使得这一类曲式逐渐摆脱了默默无闻的地位,得以成为古典音乐曲式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之后的许多作曲家,诸如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等都谱写过优美的小夜曲,虽然创作本意和背景与前辈迥异,但在风格上多少有莫扎特的影子。
莫扎特一生创作了多部的小夜曲,从曲目结构上看,最简单的只有三个乐章(如K.239),而最多的则拥有八个乐章(如K.250);从器乐编制上看,其中有专为弦乐器而作的弦乐小夜曲(如著名的K.525),也有专为管乐器而作的管乐小夜曲(如K.361),当然也有兼顾两者的管弦乐队作品(如K.250)。我们同时所谈到的嬉游曲其实和小夜曲属于同一种类型的作品,本意也是为消遣娱乐而作。作曲家最著名的三首嬉游曲(K.136-K.138)是典型的三乐章作品,但莫扎特也写过六个乐章的嬉游曲(如K.287和K.334)。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乐章数量并不是衡量曲式的标准;而从器乐编制上看,嬉游曲也有弦乐嬉游曲和管乐嬉游曲之分,当然也有管弦乐兼而有之的作品,因此从乐器编制上也无法断定曲式的归属。
按照当时莫扎特故乡萨尔兹堡当时的社会生活惯例,当遇到庆典、婚礼、毕业礼或者其他大型纪念日的时候,通常由规模较为庞大的乐团来演奏助兴音乐,自然要求应景作品也要为大乐队而谱写;而场面相对较小的聚会或者仪式,则只需五六个演奏员演奏编制较小的曲目即可,曲目的规模自然也相应缩小。莫扎特为这类仪式、聚会写下过许多音乐,这便是其大部分小夜曲和嬉游曲的由来,它们也被称之为“期终乐”或者“遣兴曲”。其实在创作它们的时候,作曲家并没有将之硬性区分为“小夜曲”、“嬉游曲”或者“遣兴曲”。今天我们之所以看到这些作品被称之为“第x号小夜曲”或者“第x号嬉游曲”,学者们认为,这都是莫扎特父亲里奥波德在帮儿子誊写乐谱时候为之标注的(但并不一定有编号)。
或许说到这里,大家依然会困惑于如何区分这些小夜曲和嬉游曲,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重要的原则性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将之归入同一类别。但通常“嬉游曲”的总体规模要比“小夜曲”来得更精致小巧一些,而且多为一件或者几件独奏乐器而作。除了大量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作品外,莫扎特还写过许多单乐章的精致小品,在风格上也属于“遣兴曲”的性质。由于这些音乐的创作本意便是供人们消遣、为仪式助兴,莫扎特在创作的它们的时候更多注重技巧性和娱乐性,大多数作品并没有太复杂的思想内涵和值得回味的价值,因而在学术领域艺术评价并不是很高,流传也不算广泛。但我们依然要留意一点,在这些曲目中依然存在着上等的精品!至今依然被反复演奏或者录制的几部莫扎特小夜曲或嬉游曲,都是蕴含着非凡技巧和独特乐思的杰出作品,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