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兹.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中国花鼓(Tambourin Chinois)
佚名 网络 这首《中国花鼓》是克莱斯勒到中国旅行时,看到街头卖艺者敲打花鼓后,取用其节奏写成的小提琴曲,描绘中国迎神庙会热闹喧扰的欢乐气氛,在轻巧的断奏和东方风格的旋律中,巧妙地插入半音阶,使本曲的风格更为新鲜。您可透过此份教案了解小提琴演奏技巧,以及三段式结构和中国五声音阶。
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四岁由父亲启蒙学琴,年仅七岁就获特别准许进入维也纳音乐院(原定最低入学年龄为十岁),在校期间除了师事约瑟夫.海梅斯伯格二世学习小提琴演奏之外,也随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 1824-1896)学习音乐理论并自修钢琴。十岁自维也纳音乐院毕业,获校内小提琴比赛首奖。随后转赴法国就读巴黎音乐院,十二岁毕业并夺得校内小提琴比赛首奖。从这时开始,克莱斯勒便展开了他的职业演奏生涯。 克莱斯勒属于音乐史上少数天赋异禀的小提琴家之一,不论就读音乐院期间或展开其职业演奏生涯之后,他练琴的时间都比一般小提琴家来得少。似乎他凭直觉就对这项乐器的性能了若指掌,自然而然的创造出无懈可击的声音。 这首《中国花鼓》是克莱斯勒到中国旅行时,看到街头卖艺者敲打花鼓后,取用其节奏写成的小提琴曲,描绘中国迎神庙会热闹喧扰的欢乐气氛。此曲由三段式构成:急板的第一段,在细微的节奏上华丽地开始;中段是歌谣般优雅的音乐;随后再回到第一段后结束全曲。克莱斯勒企图在节奏上表现出中国花鼓的感觉;在轻巧的断奏和东方风格的旋律中,巧妙地插入半音阶,使本曲的风格更为新鲜。
这是具有东方风格的小品曲。作者克莱斯勒对中国的民间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美国西部城市旧金山旅行时,曾欣赏过当地中国移民表演的“华埠音乐”。克莱斯勒有感于中国艺人的演奏, 于是选用了花鼓的前奏创作本曲。 一般西洋作曲家在用东方旋律作曲时,总是采用速度徐缓的曲调,亦即东方风格舞曲的“咚、嚓、咚、嚓”的平板。而这首曲子则突破“徐缓平板”的模式,而采用了急速、华丽的细腻旋律,以及快速的节奏,既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又描绘了中国民俗中迎神大会上热闹、喧嚣的欢乐气氛(片段1)。全曲演奏时间约为三分半钟。克莱斯勒曾在1923年访问中国,并在上海等大城市举行了个人演奏会,其主要演奏曲目正是这首《中国花鼓》。其中小提琴表现了连续不断的鼓声,钢琴表现了中国风格的旋律
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四岁由父亲启蒙学琴,年仅七岁就获特别准许进入维也纳音乐院(原定最低入学年龄为十岁),在校期间除了师事约瑟夫.海梅斯伯格二世学习小提琴演奏之外,也随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 1824-1896)学习音乐理论并自修钢琴。十岁自维也纳音乐院毕业,获校内小提琴比赛首奖。随后转赴法国就读巴黎音乐院,十二岁毕业并夺得校内小提琴比赛首奖。从这时开始,克莱斯勒便展开了他的职业演奏生涯。 克莱斯勒属于音乐史上少数天赋异禀的小提琴家之一,不论就读音乐院期间或展开其职业演奏生涯之后,他练琴的时间都比一般小提琴家来得少。似乎他凭直觉就对这项乐器的性能了若指掌,自然而然的创造出无懈可击的声音。 这首《中国花鼓》是克莱斯勒到中国旅行时,看到街头卖艺者敲打花鼓后,取用其节奏写成的小提琴曲,描绘中国迎神庙会热闹喧扰的欢乐气氛。此曲由三段式构成:急板的第一段,在细微的节奏上华丽地开始;中段是歌谣般优雅的音乐;随后再回到第一段后结束全曲。克莱斯勒企图在节奏上表现出中国花鼓的感觉;在轻巧的断奏和东方风格的旋律中,巧妙地插入半音阶,使本曲的风格更为新鲜。
这是具有东方风格的小品曲。作者克莱斯勒对中国的民间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美国西部城市旧金山旅行时,曾欣赏过当地中国移民表演的“华埠音乐”。克莱斯勒有感于中国艺人的演奏, 于是选用了花鼓的前奏创作本曲。 一般西洋作曲家在用东方旋律作曲时,总是采用速度徐缓的曲调,亦即东方风格舞曲的“咚、嚓、咚、嚓”的平板。而这首曲子则突破“徐缓平板”的模式,而采用了急速、华丽的细腻旋律,以及快速的节奏,既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又描绘了中国民俗中迎神大会上热闹、喧嚣的欢乐气氛(片段1)。全曲演奏时间约为三分半钟。克莱斯勒曾在1923年访问中国,并在上海等大城市举行了个人演奏会,其主要演奏曲目正是这首《中国花鼓》。其中小提琴表现了连续不断的鼓声,钢琴表现了中国风格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