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的交响诗《前奏曲》(Liszt symphonic poem "Prelude)
佚名 网络 “在死的瞬间,响起无名歌的庄严的第一个音符。
人生,不过是这支歌的一系列的前奏曲而已。
每一个生命的迷人的曙光,那就是爱情。
但,在人的一生中,最初感到幸福、甜蜜的时刻,
却常常被雷电和暴风雨的袭击,摧毁殆尽。
雷电烧掉幸福的祭坛,暴风雨驱散愉悦的幻梦。
在狂风暴雨中,受到沉重折磨的心灵,
走到静谧的田野上,去寻求休憩与安宁。
人们在田野的大自然怀抱中,感到了喜悦,
但是,他不可能长久地安于这种生活的平静。
当号角发出第一声召唤,他奔驰归队,走向战场,
在斗争中,他才能真正认识自我,发挥自己力量。”
这是十九世纪法国诗人拉玛里奥(1790—1868)写的《诗的冥想》(Meditations poetique)。
1848年,李斯特用法国诗人奥特兰的《四元素(水、火、风、大地)》(Le squatre Elements),创作了一部男声合唱歌曲,并写有一段序曲。后来,李斯特想把序曲加以发展,改作一篇独立的交响诗。这时,李斯特翻到了拉玛里奥的这首诗。他看到诗中有“人生,不过是这支歌的一系列的前奏曲而已”词句,感到这同SD刚刚写成的序曲,似相适合,于是取“前奏曲”为名,在1850年修订成交响诗《前奏曲》。
由于李斯特的音乐的基本构思先于诗篇而成,所以,尽管音乐中的一些。情绪与形象,同诗意有相符合之处,但在根本性质上却不相同。
拉玛丁的诗篇,以死亡为人生的前奏,对人生的悲观、消沉溢于字里行间。但李斯特的音乐,对人生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热情地表达出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在李斯特的音符中,只有生的光明,没有死的阴影。
交响诗《前奏曲》以一个寓意深长的冥想音调开始。这个从弦乐土壤里萌生的乐句,最基本的音符,只有三个音——它向着人生划出一个问号,并从这个短小音调生发出整部作品绚丽多姿的音乐主题和激动人心的戏剧性交响,从而构成一章探索人生哲理的深刻的多乐诗篇。
交响诗《前奏曲》的序奏,由这个三音动机繁衍而来。它从弦乐组含蓄地奏出,木管乐缓缓应和;朦胧的意境象是在人生的地平线上露出一线淡淡的曙光。很快,它就回转向上,散射出明媚的晨辉。木管乐冉冉上升的延长音,竖琴明亮清莹的琶音,伴着不断变幻调性的主题音调,表现出人生伊始的蓬勃生命力量。
接着,长号、大管和低音弦乐强奏出雄伟的主部主题,它象一个有着美好青春年华的巨人在人生的大地上巍然而立:这个音调依然建筑在三音动机上。有力的音调已释去疑问的语气,肯定地回答:应该坚强地踏上人生旅程。
在向副部过渡中,出现一个抒情的段落,表达出诗中所说的“生命的迷人的曙光”——爱情的甜蜜与幸福。这支旋律也不例外地从三音动机的种子里萌发而出,它先由弦乐奏出。当圆号以柔和而温暖的色调接奏时,唤来了木管乐轻盈的唱和。
爱情唤来了人生的春天。坚琴和小提琴明亮的音符,犹如春潮滚涌。这时,中提琴和四个圆号柔和地唱起了春天的歌。这是副部的主题旋律。三音动机隐蕴于浮动的三连音音型中间,提醒人们去追思——这是人生的哪一个时刻?而这支抒情主题,表明了它就是人生中美好的希冀,就象是从人生的春天上空飘来一道明丽迷人的彩虹:这时,副题与连接段落融汇一起,掀起一个欣喜的热潮,热情地沤歌着春天和爱情。这个火热的浪头很快就平息下来。圆号和木管乐轻吟抒情音调。竖琴泛音烁烁闪光。天地俱寂。
但,这是风暴来临前的寂静…….一音乐停顿的瞬间,却仿佛休止了令人屏息的漫长岁月。,听!从深黑的弦乐低声部奏出了三音动机音调。此刻,它是那样刺耳与不协和。接着,一串半音阶向上飞涌而出,象是从地底升腾一股旋风,召来了弥漫整个弦乐组的不祥的阴云。
狂风暴雨袭来了!更迭的调性把管弦音响涂得斑驳陆离。急促的节奏,疾飞的音流,与三音动机融在一起,把雷电风雨唤到人生旅程的上空。正如诗中描绘的那样:“雷电烧掉幸福的祭坛,风雨驱散愉悦的幻梦。”狂暴下行的音阶,带来了管弦有力的呼号!那坚定的节奏、果断的音型,象是不肯屈服的人们,在向大自然挑战:
暴风雨逐渐平息下来了。人生的舟揖穿过风雨驶向了光明的彼岸。
在单簧管流动的三连音型伴奏下,双簧管唱出了抒情的连接部旋律。接着,竖琴又扬起晶亮的碧波,小提琴温柔地再次唤起人们对幸福爱情的回忆。大自然美妙的风光,和人生美好理想的光辉,使经受风雨考验的人们更加坚毅地在生活大地上迈进。
音乐中温和的抒情气氛,也从田园般的平静生活中走出来,犹如进行曲一般勇往直前。它们在管弦乐队中掀起层层热浪。音乐的辉煌交响和强劲力度,显示出生命的伟力与光彩。
募然,一声响亮的和弦轰响。交响诗缓缓打开了再现部的大门。上下飞驰的小提琴音阶,昂奋地呼唤着呈示部主题再次登场。但与一般奏鸣曲式不同,李斯特没有采用顺序再现方式,而是用反向再现方式,从连接部主题开始,然后是副部主题,最后才是主部主题的再现。这种再现的方式,就仿佛在交响诗的再现部的水波中,映出了呈示部的“倒影”。
再现的具有抒情性质的主题(副部主题与连接部主题)已不再是对爱情的温存忆念,它们也展现出铿锵行进的英姿,同壮伟高大的主部主题一起,构筑起富丽堂皇的再现部宫殿。那里,镶嵌着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壁画,上面绘有人生旅途上的种种坎坷、艰辛与痛苦……
最后,交响诗在壮阔宏伟的主部主题巨响中结束。它展示出人生的光明前景,对交响诗开头由三音动机构成的疑问,作了有力的肯定回答。
李斯特的交响诗《前奏曲》所表现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都是由三个短小音符萌生发展而成。这在音乐创作中是杰出的典范。俄国音乐评论家谢洛夫高度评价这部作品:“音乐动机的统一是惊人的严格的,其实在整个交响诗中占主要地位的,只有一个乐思,它适应标题所提出的诗的音乐的要求。在曲折变化中,每一幅音画(爱情、暴风雨、田野、进行曲)都各具特色,协调一起,又具有迷人的美丽。”
而使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更富生命力的,还是他所深刻揭示的人生哲理。与拉马丁的诗章截然不同,李斯特把人生看作是不断奋斗、探索、追求的战场。作曲家用鲜明的音乐语言,表达出痛苦、艰辛与挫折是幸福和成功的前奏;寒风和暴雨是春天与光明的前奏;今天的艰难奋斗是明天胜利成功的前奏。总之,李斯特用音乐表明:死亡,不是人生的前奏!
人生,不过是这支歌的一系列的前奏曲而已。
每一个生命的迷人的曙光,那就是爱情。
但,在人的一生中,最初感到幸福、甜蜜的时刻,
却常常被雷电和暴风雨的袭击,摧毁殆尽。
雷电烧掉幸福的祭坛,暴风雨驱散愉悦的幻梦。
在狂风暴雨中,受到沉重折磨的心灵,
走到静谧的田野上,去寻求休憩与安宁。
人们在田野的大自然怀抱中,感到了喜悦,
但是,他不可能长久地安于这种生活的平静。
当号角发出第一声召唤,他奔驰归队,走向战场,
在斗争中,他才能真正认识自我,发挥自己力量。”
这是十九世纪法国诗人拉玛里奥(1790—1868)写的《诗的冥想》(Meditations poetique)。
1848年,李斯特用法国诗人奥特兰的《四元素(水、火、风、大地)》(Le squatre Elements),创作了一部男声合唱歌曲,并写有一段序曲。后来,李斯特想把序曲加以发展,改作一篇独立的交响诗。这时,李斯特翻到了拉玛里奥的这首诗。他看到诗中有“人生,不过是这支歌的一系列的前奏曲而已”词句,感到这同SD刚刚写成的序曲,似相适合,于是取“前奏曲”为名,在1850年修订成交响诗《前奏曲》。
由于李斯特的音乐的基本构思先于诗篇而成,所以,尽管音乐中的一些。情绪与形象,同诗意有相符合之处,但在根本性质上却不相同。
拉玛丁的诗篇,以死亡为人生的前奏,对人生的悲观、消沉溢于字里行间。但李斯特的音乐,对人生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热情地表达出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在李斯特的音符中,只有生的光明,没有死的阴影。
交响诗《前奏曲》以一个寓意深长的冥想音调开始。这个从弦乐土壤里萌生的乐句,最基本的音符,只有三个音——它向着人生划出一个问号,并从这个短小音调生发出整部作品绚丽多姿的音乐主题和激动人心的戏剧性交响,从而构成一章探索人生哲理的深刻的多乐诗篇。
交响诗《前奏曲》的序奏,由这个三音动机繁衍而来。它从弦乐组含蓄地奏出,木管乐缓缓应和;朦胧的意境象是在人生的地平线上露出一线淡淡的曙光。很快,它就回转向上,散射出明媚的晨辉。木管乐冉冉上升的延长音,竖琴明亮清莹的琶音,伴着不断变幻调性的主题音调,表现出人生伊始的蓬勃生命力量。
接着,长号、大管和低音弦乐强奏出雄伟的主部主题,它象一个有着美好青春年华的巨人在人生的大地上巍然而立:这个音调依然建筑在三音动机上。有力的音调已释去疑问的语气,肯定地回答:应该坚强地踏上人生旅程。
在向副部过渡中,出现一个抒情的段落,表达出诗中所说的“生命的迷人的曙光”——爱情的甜蜜与幸福。这支旋律也不例外地从三音动机的种子里萌发而出,它先由弦乐奏出。当圆号以柔和而温暖的色调接奏时,唤来了木管乐轻盈的唱和。
爱情唤来了人生的春天。坚琴和小提琴明亮的音符,犹如春潮滚涌。这时,中提琴和四个圆号柔和地唱起了春天的歌。这是副部的主题旋律。三音动机隐蕴于浮动的三连音音型中间,提醒人们去追思——这是人生的哪一个时刻?而这支抒情主题,表明了它就是人生中美好的希冀,就象是从人生的春天上空飘来一道明丽迷人的彩虹:这时,副题与连接段落融汇一起,掀起一个欣喜的热潮,热情地沤歌着春天和爱情。这个火热的浪头很快就平息下来。圆号和木管乐轻吟抒情音调。竖琴泛音烁烁闪光。天地俱寂。
但,这是风暴来临前的寂静…….一音乐停顿的瞬间,却仿佛休止了令人屏息的漫长岁月。,听!从深黑的弦乐低声部奏出了三音动机音调。此刻,它是那样刺耳与不协和。接着,一串半音阶向上飞涌而出,象是从地底升腾一股旋风,召来了弥漫整个弦乐组的不祥的阴云。
狂风暴雨袭来了!更迭的调性把管弦音响涂得斑驳陆离。急促的节奏,疾飞的音流,与三音动机融在一起,把雷电风雨唤到人生旅程的上空。正如诗中描绘的那样:“雷电烧掉幸福的祭坛,风雨驱散愉悦的幻梦。”狂暴下行的音阶,带来了管弦有力的呼号!那坚定的节奏、果断的音型,象是不肯屈服的人们,在向大自然挑战:
暴风雨逐渐平息下来了。人生的舟揖穿过风雨驶向了光明的彼岸。
在单簧管流动的三连音型伴奏下,双簧管唱出了抒情的连接部旋律。接着,竖琴又扬起晶亮的碧波,小提琴温柔地再次唤起人们对幸福爱情的回忆。大自然美妙的风光,和人生美好理想的光辉,使经受风雨考验的人们更加坚毅地在生活大地上迈进。
音乐中温和的抒情气氛,也从田园般的平静生活中走出来,犹如进行曲一般勇往直前。它们在管弦乐队中掀起层层热浪。音乐的辉煌交响和强劲力度,显示出生命的伟力与光彩。
募然,一声响亮的和弦轰响。交响诗缓缓打开了再现部的大门。上下飞驰的小提琴音阶,昂奋地呼唤着呈示部主题再次登场。但与一般奏鸣曲式不同,李斯特没有采用顺序再现方式,而是用反向再现方式,从连接部主题开始,然后是副部主题,最后才是主部主题的再现。这种再现的方式,就仿佛在交响诗的再现部的水波中,映出了呈示部的“倒影”。
再现的具有抒情性质的主题(副部主题与连接部主题)已不再是对爱情的温存忆念,它们也展现出铿锵行进的英姿,同壮伟高大的主部主题一起,构筑起富丽堂皇的再现部宫殿。那里,镶嵌着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壁画,上面绘有人生旅途上的种种坎坷、艰辛与痛苦……
最后,交响诗在壮阔宏伟的主部主题巨响中结束。它展示出人生的光明前景,对交响诗开头由三音动机构成的疑问,作了有力的肯定回答。
李斯特的交响诗《前奏曲》所表现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都是由三个短小音符萌生发展而成。这在音乐创作中是杰出的典范。俄国音乐评论家谢洛夫高度评价这部作品:“音乐动机的统一是惊人的严格的,其实在整个交响诗中占主要地位的,只有一个乐思,它适应标题所提出的诗的音乐的要求。在曲折变化中,每一幅音画(爱情、暴风雨、田野、进行曲)都各具特色,协调一起,又具有迷人的美丽。”
而使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更富生命力的,还是他所深刻揭示的人生哲理。与拉马丁的诗章截然不同,李斯特把人生看作是不断奋斗、探索、追求的战场。作曲家用鲜明的音乐语言,表达出痛苦、艰辛与挫折是幸福和成功的前奏;寒风和暴雨是春天与光明的前奏;今天的艰难奋斗是明天胜利成功的前奏。总之,李斯特用音乐表明:死亡,不是人生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