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鸣心的音乐人生 杜鸣心其人其作(2)
佚名 网络《鱼美人》经常被演奏的是《水草舞》,尤其是钢琴版的《水草舞》,已经成为中国当代钢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这首作品音乐生动、形 象鲜明、好弹好听,作为钢琴与舞剧音乐都是十分成功的。杜鸣心音乐旋律形象的生动鲜明在《水草舞》《快乐的女战士》《奋勇前进》《常青就义》等舞剧选段中 得到集中的体现。这些鲜明生动音乐形象的建立过程,也是乐器性能、乐队表现力充分张扬的过程,更是作曲家审美感受与民族化的器乐语言自然流露的过程。这些 舞剧音乐段落充分展示了作曲家制造舞台气氛、表达角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能力。《红色娘子军》和《鱼美人》后来改编为钢琴组曲,流传甚广,今天的琴 童弹中国作品,少有不弹《水草舞》《快乐的女战士》的。舞剧音乐作为器乐作品,乐队演奏与钢琴演奏同时受到欢迎,说明作曲家纯器乐作品写作水平本身的过 硬。
如果说,杜鸣心苏联留学回国后到“文革”结束,音乐创作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舞剧音乐方面,他的合唱曲《万泉河水清又清》、独唱曲 《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艾青作词,后来又被改编为合唱曲)、《人民英雄纪念碑》则体现出他声乐创作的才能。连同改革开放后杜鸣心改编的《嘎哦里泰》等大 量合唱作品,杜鸣心在中国合唱作品的创作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合唱写作声部清楚、层次清晰、组合丰富且主旋律突出,和声与织体运用得体。这些作品创作上 多以主调写法为主,且各声部的功能都有较好的发挥。以《嘎哦里泰》为例,首先飘出的歌声是女高音声部,男声作为支声陪衬,随后男声成为主旋律,再展开到四 部混声合唱。这首合唱曲多年来在合唱赛事中广受欢迎的原因,是合唱多声部发挥较好,和声运用合理,且保持了歌曲主旋律的清晰与从头到尾的贯穿。作品充分尊 重国人旋律审美的习惯,是充分运用主调合唱写法的民歌合唱编曲的典范。
第二个春天
粉碎“四人帮”后,年过半百的杜鸣心迎来了人生的黄金期,他焕发出艺术青春,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玄凤》《牡丹仙子》两部舞剧, 交响乐3部,管弦乐6部,钢琴、小提琴协奏曲5部,民族器乐作品两部,以及独奏、独唱、各种室内乐作品和大量的影视音乐,可谓作品等身,硕果累累。
杜鸣心的舞剧音乐《玄凤》(1996)和《牡丹仙子》(2004)承袭传统,注重旋律造型。曲调浪漫优美,音乐准确、生动、流 畅,抒情性、戏剧性兼备。2007年10月19日,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北京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杜鸣心从事音乐创作五十周年作品 音乐会上,北京交响乐团演奏了《牡丹仙子舞》《圆舞曲》《灾难降临》和《最后双人舞》四个选段。其中单人舞、双人舞的音乐出色,弦乐如泣如诉,令人感动, 再次彰显杜鸣心舞剧音乐写作的功力。
杜鸣心钢琴音乐创作近30年来成果很多,其中以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1986)、第二钢琴协奏曲(1991)、第三钢琴协 奏曲《献给鼓浪屿》(2002)为著名。在杜鸣心创作五十周年作品音乐会上,钢琴家盛原与北京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
这首作品曾经荣获全国第八届交响乐比赛金奖。全曲三个乐章,由引子开始,出现贯穿全曲的So、Do、La、Re四个音由木管吹 出,钢琴复述,坚定有力;So、Do、La、Re作为副题由弦乐奏出,钢琴复述。展开部音乐以副题为主,交织主题发展开来,推向高潮。第二乐章是ABA三 段式结构,有民歌风格的抒情曲调,安静祥和,钢琴奏出,木管复述,诗情画意浓厚。第三乐章是奏鸣回旋曲的结构,四音主题回到主部,在不断展开的主题中音乐 奔腾向前,尾声中乐队与钢琴交织,再次奏出So、Do、La、Re,钢琴快速演奏中进入高潮,乐队全奏中结束,音乐完整统一。
这台音乐会首演了杜鸣心1993年创作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由刘霄小提琴独奏,北京交响乐团协奏。全曲分三个乐章,音乐素材 同样简单。第一乐章急板,木管与小提琴快速乐句下行乐句开头,主题是四声音阶下行,有谐谑曲特点,有炫技风格,有五声特点。这个十分器乐化的主题在四条弦 上展开奔走,上下翻滚,突然间乐队全奏重复主题,一片辉煌,让人兴奋与惊喜。第二乐章广板有一个抒情的主题,是五声风格的主题,展开出来,乐队低音弓弦如 江河流水,有如斯美塔那《伏尔塔瓦河》的氛围。第三乐章快板急速的快弓演奏开头,紧接乐队的复述,独奏与协奏酣畅淋漓,听来十分过瘾;随后进入慢板,是一 段双弦演奏的抒情旋律,风格谐谑,音调有特色,紧跟乐队的复述又是独奏小提琴的快板音符,推出尾声的音乐高潮。全曲气势连贯,风格独特,是一首小提琴协奏 曲精品。
这台音乐会还演奏了杜鸣心管弦乐作品《中国之春》(1997),这首乐队小品也称《1997序曲》。作品以铜管开始,雄壮威武, 弦乐铿锵有力,节奏坚定,表现的是人民意气风发建设家园的豪迈气质。作品音乐素材简单、动力十足、气势连贯。遗憾的是,这台音乐会长度有限,未能展演杜鸣 心更多的交响作品。杜鸣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交响乐队作品还有交响幻想曲《祖国南海》(1980)、《洛神》(1982)、四乐章交响乐《长 城》(1988)、管弦乐《台湾民歌组曲》(1995)、《八卦》(1997)、《春天的故事》(1999)。进入新时期以来,他创作了三乐章交响乐《长 城颂》、京剧交响乐《杨门女将》(2001)以及交响新作《对阳光的忆恋》(2008)。《对阳光的忆恋》由中国音协委约,为交通银行百年行庆而作。整部 作品气势恢宏,配器效果令人震撼,它高度概括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是杜鸣心先生在80高龄成功之作。它被傅庚辰先生称之为“交通银行的镇行之宝”,被上 海市委书记俞正生誉为“反击世界金融风暴的有力武器”。
除开舞剧、钢琴、小提琴与管弦乐作品而外,杜鸣心创作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影视音乐。杜鸣心初涉影视圈是1962年为电影《以革命的 名义》配乐,再次进入影视圈是1980年为美国迪斯尼世界环幕电影《中国奇观》作曲。随后为国产电影《原野》(1981)、《伤逝》(1982)作曲。最 近几年大举进入电视连续剧的创作领域,为20集电视连续剧《冼星海》(2005)、32集电视连续剧《船政风云》、28集电视连续剧《周恩来在重 庆》(2007)作曲。杜鸣心影视音乐构思严谨、形象鲜明,以抒情见长且戏剧性兼备,声画浑然一体,语言朴实动人。
杜鸣心创作领域广泛,囊括除歌剧、音乐剧以外几乎所有体裁与形式,其成就主要集中于舞剧、交响乐、钢琴、小提琴协奏曲等大型器乐 作品方面,其作品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表演、教学与研究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作品结构严谨、语言真挚、个性独特且民族特色鲜明。杜鸣心是钢琴、提琴演 奏出身的作曲家,表演实践丰富且创作功力扎实,其作品尊重器乐演奏的规律,语言器乐化且民族化,不愧为中国当代器乐作曲的大师。他的音乐阳光明媚、优雅充 溢,不可复制。他用“洋乐器”大讲“中国话”且雅俗共赏的能力难得有人比肩。他是西方乐器大型作品创作在中国的领军人物,是一位天才型的作曲家。
中国文联、中国音协授予杜鸣心先生金钟奖终身成就奖,我认为杜鸣心先生获此殊荣是受之无愧的。愿在此祝杜先生艺术常青,健康长寿,为中国音乐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