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鸣心的音乐人生 杜鸣心其人其作
佚名 网络童年的苦难
提起中国舞剧经典《鱼美人》《红色娘子军》,人们自然会想起作曲家杜鸣心。杜鸣心原名杜明星,出身于湖北潜江一个军官家庭,父亲是 国民党军队少校营长,驻扎武汉。杜鸣心父母都很喜欢音乐,准确地讲,是喜欢戏曲,喜欢流行歌曲。他家里有手摇唱机,闲时听歌看戏,其乐融融。在20世纪 30年代的旧中国,家境算是城镇中的小康之家。杜鸣心幼年在武昌上小学,直到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后,父亲随部队开赴上海前线。
杜鸣心至今还清楚记得,70年前父亲在武汉临行前一天晚上,带他去汉口看了一台戏,那是荀慧生表演的京剧,那是父子最后一次享受 生活,欣赏艺术。就在这年深秋的一个夜晚,母亲接到了父亲战死淞沪前线的阵亡通知书,艰难的时日从此开始。母子生活无依无靠,不得已返回湖北潜江老家。此 时,生活坠入贫困的低谷,母亲靠当佣人维持家庭生活。杜鸣心因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辍学,连小学也未能毕业。
母亲为儿子生活与战时前途考虑,为躲避日益逼近家乡的日本侵略军,无奈地将儿子送到儿童收容站撤往四川,被分送到永川县第二儿童 保育院。在这里,他幸运地碰上了第一个音乐启蒙老师蒋荣英。蒋老师不仅在音乐上培养他,且在生活上给他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能在新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1939年冬天,在重庆开办育才学校的校长陶行知派任虹到永川招人。那天保育院的文艺演出,有“流亡三部曲”的大合唱。蒋荣英特意安排了杜鸣心领唱《松花 江上》。这场演出,杜鸣心不由得想起了为抗战牺牲的父亲与失散的母亲,大动了感情,唱得声泪俱下,唱得动人心魄,唱得台上台下一片抽泣声。演出非常成功, 后面音乐的复试也很顺利通过。由此,杜鸣心从第二儿童保育院300多名少年儿童中脱颖而出,被选送到重庆育才学校接受正式的音乐教育。
难忘的育才学校
育才学校在重庆北碚山里的一座叫古圣寺的大庙里,生活与学习条件相当艰苦。这里,大家穿草鞋,喝稀饭吃咸菜,写的是自制五线谱,但 小学生们学习艺术的热情都很高。这里聚集了贺绿汀、任光、任虹等著名的音乐家担任教学,生活与学习充满了乐趣。贺绿汀教杜鸣心钢琴,任光教音乐理论,杜鸣 心进步很快。第二年在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礼堂,育才学校学生们举办音乐会,学琴一年的杜鸣心演奏了歌剧《自由射手》选段和一首钢琴小品,受到观众的热烈欢 迎。到场的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等革命家和艺术家给学生们许多鼓励,周恩来、叶剑英欣然为师生题词:“为新中国培养一群新的音乐人才”,“为世界而工 作,为工作而学习”。杜鸣心在此领会了老一辈革命家对晚辈的殷切期望,明白了学习艺术的目的,不是为出人头地当明星,而是为世界、为人民服务的神圣工作。 杜明星从此更名为杜鸣心。
“皖南事变”后贺绿汀等共产党员返回延安,有关方面安排了黎国荃、范继森等“国立音乐院”的老师继续给这批小孩上课。陶行知在重 庆江北观音桥找到一个地址,杜鸣心他们搬进城里。那个时候,马思聪也经常来学校教课,杜鸣心同时学习小提琴,还尝试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是抗战歌曲《看谁 功劳高》,还有《新山歌》。这两首歌曲于1943年在一次晚会上公演,反响不小。翦伯赞曾就育才学校的教育成果这样写道:“十几岁的孩子能作曲,写歌,编 剧本,谈时局,这是陶行知创造的奇迹。”
杜鸣心这两首歌曲1943年演出,陈贻鑫保存有谱纸和录音,从《新山歌》的谱纸来研究,这首二声部重唱歌曲的旋律是民歌曲调,依 字行腔,流畅优美,两个声部完美地配合,形成模仿与对比复调,结构完整且一气呵成,《新山歌》足以显示这位未来作曲家旋律写作、声部组合与结构把握的才 气,说是神童之作一点不为过。
抗战胜利后“育才”迁往上海,杜鸣心仍然跟随范继森学习钢琴。一日,进步人士曹石峻与夫人钱邑珊去育才学校参观,赏听了杜鸣心、 杨秉荪的演奏,夫妇俩非常惊讶,当下提出请外籍教员拉扎瑞夫为杜鸣心上课。拉扎瑞夫是世界级的钢琴演奏家与教育家,是李斯特学生的学生。说起来,李斯特是 车尔尼的学生,而车尔尼又是贝多芬的学生。杜鸣心回忆到此,仍喜形于色。拉氏名高价贵,一堂课收5美元,一个月下来20多美元,穷学生杜鸣心哪里付得起? 老师由关心下一代的曹石峻介绍,杜鸣心的学费也全部由这位好心人负担了。
在拉扎瑞夫手下,杜鸣心钢琴技艺突飞猛进,能演奏不少有一定难度的曲目。随后,曹石峻又介绍他去著名钢琴家吴乐懿门下学习;吴乐懿去印尼举办音乐会,也把杜鸣心带上,弹声乐伴奏,就此杜鸣心步入了职业音乐家的行列。
赴苏联学作曲
解放前夕,杜鸣心从印尼经香港取道回国。他先去找育才学校的老师与领导贺绿汀,询问去上海还是留在北京。贺绿汀主张他留在北京,认 为在首都发展空间大,出国机会更多。于是,杜鸣心加人贺绿汀任团长的人民文工团,1949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1953年,有关方面选送两批人去苏 联留学,其中就有杜鸣心。
杜鸣心去苏联本来学钢琴,因为有两位学作曲的学生审查不合格,杜鸣心便“乘虚而人”,要求改换专业。他先是去教育部要求改换专 业,遭到拒绝。有关人士说专业既定,不能更改。随后,他去文化部找赵沨,那时的赵沨是文化部办公厅主任,批了个条——“予以考虑”。这一个便条起了关键作 用。心情紧张的杜鸣心在火车上听宣读留学生派遣通知,终于听到了他想听到的结果,自己被分配到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作曲。
钢琴与作曲毕竟是两个专业,转专业需经过作曲系的专业考试。刚到音乐学院人生地不熟,考试那天找不到教室,尽管有吴祖强引路,但 到考场时还是迟到了。考试已经开始,那些考官老教授们很不高兴。还好,开始的听记曲是巴赫风格的一首三声部作品,杜鸣心是教视唱练耳,又是弹钢琴的,这个 曲子难不倒他。自然,考试十分顺利。杜鸣心是最后一个到考场,却最先一个交了卷。一看老教授们看卷子的神色,是一副满意的样子,心里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杜鸣心如愿以偿地就读了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楚拉基。音乐学院所有课程中,音乐史与马列主义两门课需要语言功底。杜鸣心 那点在国内俄语班学的俄语上起课来有些吃力,听不懂,也记不下笔记。好在同班女同学古拜杜琳来自喀山,成绩很好,跟他关系也不错,学习上给他很多帮助。她 每一次上课笔记写得工整又详细,课后借给杜鸣心阅读抄写。所以,语言的障碍并没有给杜鸣心带来多少学习上的不便。专业课牵涉词汇不多,加上兴趣与努力,学 习十分顺利。
回国后的创作
杜鸣心回国以后的第一部大型作品——舞剧《鱼美人》是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创作的。当时的苏联专家提出要留学苏联的学生来写音 乐,重担就落在了杜鸣心和吴祖强肩上。创作第二部舞剧是“文革”前夕,江青搞样板戏,中央芭蕾舞团创作《红色娘子军》。杜鸣心、吴祖强又接手音乐创作,时 间紧、任务重,就搭建了一个班子,由吴祖强、杜鸣心、施万春、王燕樵、戴宏威几人分工合作。杜鸣心负责第四场《军民鱼水情》和第六场《常青就义》,其中 《军民鱼水情》前面吴清华反省两段舞蹈的音乐是吴祖强作曲,《快乐的女战士》开始后的音乐是杜鸣心作曲。这段音乐包括后面的合唱,是如今的音乐会演出最频 繁的中国舞剧音乐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