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强访谈:踏乐而来 音乐人生
佚名 网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民族舞剧《鱼美人》、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笔下的作品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他的一生拥有过许多不同的头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他所培养的几代人才是我国音乐界的中坚力量,他为中国与世界的音乐文化的交流开创出一条新路。
为国家大剧院的建设,他奔走呼吁20余年,终于完成周恩来总理的未竞之志。
他,就是吴祖强。
晓虹:您身兼数职,无论是全国政协常委的身份,还是国家大剧院艺管委主任的身份,包括还有中央音乐学院的名誉院长,这么多的职位,您这么样的年岁,您怎么样分配时间去解决生活当中的这些问题呢?
著名作曲家吴祖强近照 摄影裴正
吴祖强:其实,我的主要职业跟我的工作岗位(没有分开),我还是一个教授,还是一个老师。我想我从学校毕业,然后出国留学回来就任教。一直到现在我想我还没有脱离过教学岗位。
当然也做了许多别的事情,我觉得这个也是应该。国家培养了我很多,如果有需要,我当然应该接受,而且应该认真努力把它做好。这种事儿,我这些年来还是做了不少,有许多不是在我原来计划之内的事情。比如像国家大剧院,如果国家没有这种国力,不会盖这个大剧院,如果不盖这个大剧院就没有我这些事儿。也是我瞎起劲了,特别呼吁了多少年,把这个国家大剧院建成了。
我有跟它有一种,他们报纸舆论给我说了一个词儿,就是说吴祖强是不是跟国家大剧院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结?我后来想想,说得倒也不错。就是感情上头觉得好象它跟我的关系确实是脱不开了。从帮助呼吁这个事儿开始,一直到它落成了这个前后十几二十年,一直到现在正常的运营,而且给北京添了一个不止是一个文化的平台,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基地,也是一个社会的景点。所以,还是起到很大的影响和作用。这些不是我原来的日程,或者我的生活里头应该有,或者是觉得我就想要做的事情。并不是这样。
以前,有记者问过我的问题,其实我的工作就是三样,一个就是教学,这是我的主要工作岗位和我的职责。一个是创作,因为我是写作曲的,我应该要写东西。第三就是跟我们家有点关系,我们家算是有文化的家庭,所以我从小就喜欢写文章。我哥哥是剧作家,我爸爸是个书画家。所以,我从很小就在校刊上就发表短文。所以第三件事儿就是有时候愿意写点文章。
解说:吴祖强出生与一个文化世家,其父吴瀛先生是我国著名国画家,故宫博物院创始人之一。其兄吴祖光则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家学渊博,给了他人生最初的生命底色。儿时的吴祖强就表现出对音乐不同寻常的兴趣,尚在襁褓当中,哇哇大哭的他只要一听到音乐就会安静下来。
儿时即对音乐充满了兴趣
晓虹:刚才说到了您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收藏家,国画大师,您的哥哥吴祖光也是中国有名的剧作家,当时他被称为创作的天才神童。您走上了音乐道路,您最后为什么选择了音乐作为您终身的一个事业?我看过一些资料,说您的大姐当时发现了您在音乐方面的天才。您能给我们讲述一下这个故事吗?
吴祖强:这是小时候的事了,我觉得多少有点偶然。但是,可能也有点机缘。我小时候确实嗓子不错,你刚才不是发现我到现在,那么大岁数了,声音,气还是挺足的,说话还比较嘹亮,说我声音还是不错的。我们音乐学院的老的副院长叫(俞宜宣)(管夫人)有名的南周北俞。(俞宜宣)先生,有一次在院子里碰见我,就说吴祖强你嗓子真不错,我教教你吧,你跟我学唱歌吧。我那时候已经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院长了。所以,我说俞先生,您晚了。你要早点儿,也许我会变成您的高足,成为一个声乐家,当然也是个很好的事情。
吴祖强儿时和姐妹们的合影
小时候,我还是比较喜欢听音乐。据我的哥哥、姐姐、妈妈后来跟我说。我小时候因为我们家里兄弟姐妹太多,母亲没奶,就是要找一个奶母帮着解决喂奶的问题。可是我那个奶母条件不太好,她自个儿老没奶。于是,我就要吃我妹妹奶妈的奶,爱哭。我妈妈就得抱着我,夜里还走来走去的。但是,她说挺奇怪,怎么哄我我都哭,但是要一放音乐唱片,我就不哭了。就喜欢听音乐。就是小时候襁褓之中的表现。
后来,怎么发现我有点音乐上的才能呢?就是那时候我们有一个父亲的一个朋友,大概到别的外地去了。把他的一个钢琴存在我们家,就是搁在客厅里头了。我二姐就开始学钢琴,跟我三姐,她们俩人。她们一弹琴,我就喜欢跑到旁边站在旁边听。她们也没在意,小孩嘛。有一天她们都有事儿出去了,晚上回来开了门以后,忽然听见有人弹钢琴。就觉得很奇怪,大姐二姐就说咱们不在那儿,谁在弹琴啊。就轻手轻脚走到客厅那儿,轻轻开开门一看,是我端了一个小凳搁在琴凳上头,爬上去坐在上头在那儿弹琴。弹的是什么呢?就是我姐姐她们平常弹的练习曲。就是我在旁边听熟了,也许我现在不知道,也许就弹了个调,也许怎么怎么样,反正是她们弹的东西我在那儿模仿她们。
晓虹:那几乎可以说是无师自通了。
吴祖强:就是我在旁边听会了。她们就说哎哟,这孩子怎么他都记住了这些东西。而且自己能爬上去,自个儿能把它摸出来,弹出来。所以就觉得我是不是跟音乐有点联系,这种的可能。于是就开始教我弹琴,弹一点儿。但是这个时间不太长,因为过了一两年之后,父亲就工作调动了到武汉去,也就停了,钢琴也就没有了。小时候有过这么一段活动。
吴祖强小时候
解说:吴祖强与哥哥吴祖光有很深厚的感情,在吴祖光的帮助下,他认识了张定和,盛家伦两位老师,也是在他们的带领下,吴祖强叩启了音乐殿堂的大门。
吴祖光支持我学音乐
我们家里头,父亲是书画(家),哥哥是剧作家,(属)文学方面的,我就搞了音乐,吴祖光很支持我学音乐。
吴祖强之父 吴瀛先生 故宫博物院创始人之一 著名国画家
我们家还有一个特别的事情,就是兄弟姐妹太多,我父亲一个人负担不了我们的学费杂费。所以,一般是大哥大姐这个层次对小的弟弟妹妹就承担了义务。比如我们的零用钱谁来负担,我的学费谁来负担,我们11个兄弟姐妹。但中间断了一截,就是我有三个哥哥去世了。我是老六。中间隔了一大截。
所以,我的生活费和学费一直是吴祖光付的。而且,我们在江安戏剧专科学校的时候,我我还跟他住一个屋,有时候我帮他抄剧本。他的那个什么,不是《凤凰城》,《凤凰城》是在重庆写的。后来他第二剧是写《正气歌》写文天祥,我还帮他抄剧本。他写了时候我就睡觉了,第二早晨,我早晨早起来,替他把昨天乱的稿子给誊清一下。这样,我还记得我还做过这样的事情。
吴祖光和新凤霞
张定和、盛家伦给我音乐启蒙
我们兄弟也还是关系挺好的,他一直支持我学音乐,觉得还是挺不错。盛家伦张定和都是他的同事。张定和就是教我的基本乐理,我记得张定和给我写了很详细的乐理的提纲。因为那时候这些书都不好买,他就把一些基本的知识写了以后交给我。这是在我念小学的时候。盛家伦主要是他联络比较广,社会活动比较多,那时候他在中苏友好协会来往比较多。萧斯达科维奇的总谱,他不知道都哪儿搞来的。在重庆念书的时候,我有时候礼拜天到他们那儿去玩。他还跟吴祖光住在一块儿,他们有几个文艺界的认识在一块儿,叫进步文化人。于是他就给我看一些国外的资料。他们对我影响不一样。张定和更是启蒙的,盛家伦是给开展了许多活动。他们都对我有很多帮助,帮着走进了音乐的大门。
盛家伦先生照 资料图
重新又学琴那就是在念中学了。我就是学校的音乐活动积极分子,那时候,也不是说想学音乐,就是热爱喜欢。然后到高中快毕业的时候,就找了一个业余教钢琴的老师。每天下了课以后,我跑到他家里去,我家里没琴啊。跑到他家里去弹半个小时的琴,然后一个礼拜上两次课,这样学着。然后,我就去考南京国立乐院试试。居然考取了,取了四个学生,我是一个。
与郑教授的爱情故事
晓虹:您在那个时候是学什么的?
吴祖强:普通中学,就是高中,一般的课程。我还是比较喜欢文学艺术方面的活动。很惭愧,理科不大好。
晓虹:感性一些。
吴祖强:理科不大好。文科很好。
晓虹:对。像包括您的文笔也都很好。我看有的资料里面,还提到说您和您太太郑教授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是吗?而且据说您那时候还特别的浪漫,您给我们透漏一下好吗?
吴祖强:那个时候也没特浪漫,那时候我们乖乖的念书,哪敢浪漫。(笑)我跟我夫人认识是在南京国立乐院,她很棒,她因为从小在家里就喜欢弹钢琴,有很好的老师教她。所以,她是以高材生的资格考进南京国立乐院的,不是像我这样马马虎虎录取的。她是很高的水平,是我们班上钢琴弹得最好的学生。那时候开音乐会、学生的演奏会,她都是要出头露面的。所以,她是水平比较高的。
与夫人郑丽琴教授在家试奏新作
“她冲着我回来的”
这样的话,我们是南京国立乐院的同班同学。有时候上课是一个年级,不一个系,我是理论作曲系,她是钢琴系,但是在一个年级。很多课一块儿上,吃饭什么的,课余一块儿玩玩。她的家在上海,那时候学校在南京,我的家在南京,所以这样我们的来往就比较多。有时候她们练琴我就坐在旁边听,等等,有一些沟通,就交了朋友。
还有一段时间,就是解放战争前夕了,学校停了课了。大家都回家没有办法了。后来大概,我那时候是地下党,就号召我们同学说,可能南京快要解放了,解放军的形势进展很好。你们还都回学校来,别都跑到别处去。那时候我家在上海了,她也回上海了。于是我又先就回到了南京,有些同学慢慢又都回来了。后来,我就动员郑丽琴也回来。我说咱们可能学校要变新的面貌,还是得上课的。她就也回来了,我就有点感觉,可能冲着我回来的。(笑)
晓虹:那什么时候这个关系挑明了呢?
与夫人郑丽琴教授合影
吴祖强:那就是解放以后。后来学校搬到天津,大家还是同班同学,都是很努力学习,都是好学生。我们也有一些共同的机遇,比如说在天津中央音乐学院的时候,学生来考的人也比较多,老师就不够用了。特别有一些基础课程,比如说像时长乐理练耳这些,老师分不过来了,班次太多。于是乎时长练耳教研室的主任叫黄国栋他也是学作曲的。就说咱们挑点儿学得好的高班同学来兼点儿课吧。一挑就挑了两个人,一个是吴祖强,一个是郑丽琴,说他们俩最好。给我们找来,说有点课你们分别兼一下吧,我们的老师不够用。就把吴祖强派去教声乐系的,也是四年级了,我那会儿其实才四年级,也是同年级的别的系的时长练耳课,我去教。
郑丽琴给钢琴系他们本系一些低班一点儿的学生,她去教课。所以,我们俩就被同时选中当兼任教师,这在学校里头是破天荒的。没有这样的事情。所以有一些共同的活动,我们关系就比较好了。也有同学起哄,平常吃饭,大家都在食堂一块儿吃,然后就来往比较多。有的时候课上不成了,打仗的前前后后。她又从上海跑回来了,有时候我们一块儿出去玩。那时候音乐学院后边是一个荒山,从那个山路一直走出去,走到南京三牌楼那些热闹的地方。有时候咱们俩人就走那个山路曲里拐弯的,然后到三牌楼溜个弯,然后从那边坐车回来。所以有些活动。
他的一生拥有过许多不同的头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他所培养的几代人才是我国音乐界的中坚力量,他为中国与世界的音乐文化的交流开创出一条新路。
为国家大剧院的建设,他奔走呼吁20余年,终于完成周恩来总理的未竞之志。
他,就是吴祖强。
晓虹:您身兼数职,无论是全国政协常委的身份,还是国家大剧院艺管委主任的身份,包括还有中央音乐学院的名誉院长,这么多的职位,您这么样的年岁,您怎么样分配时间去解决生活当中的这些问题呢?
著名作曲家吴祖强近照 摄影裴正
吴祖强:其实,我的主要职业跟我的工作岗位(没有分开),我还是一个教授,还是一个老师。我想我从学校毕业,然后出国留学回来就任教。一直到现在我想我还没有脱离过教学岗位。
当然也做了许多别的事情,我觉得这个也是应该。国家培养了我很多,如果有需要,我当然应该接受,而且应该认真努力把它做好。这种事儿,我这些年来还是做了不少,有许多不是在我原来计划之内的事情。比如像国家大剧院,如果国家没有这种国力,不会盖这个大剧院,如果不盖这个大剧院就没有我这些事儿。也是我瞎起劲了,特别呼吁了多少年,把这个国家大剧院建成了。
我有跟它有一种,他们报纸舆论给我说了一个词儿,就是说吴祖强是不是跟国家大剧院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结?我后来想想,说得倒也不错。就是感情上头觉得好象它跟我的关系确实是脱不开了。从帮助呼吁这个事儿开始,一直到它落成了这个前后十几二十年,一直到现在正常的运营,而且给北京添了一个不止是一个文化的平台,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基地,也是一个社会的景点。所以,还是起到很大的影响和作用。这些不是我原来的日程,或者我的生活里头应该有,或者是觉得我就想要做的事情。并不是这样。
以前,有记者问过我的问题,其实我的工作就是三样,一个就是教学,这是我的主要工作岗位和我的职责。一个是创作,因为我是写作曲的,我应该要写东西。第三就是跟我们家有点关系,我们家算是有文化的家庭,所以我从小就喜欢写文章。我哥哥是剧作家,我爸爸是个书画家。所以,我从很小就在校刊上就发表短文。所以第三件事儿就是有时候愿意写点文章。
解说:吴祖强出生与一个文化世家,其父吴瀛先生是我国著名国画家,故宫博物院创始人之一。其兄吴祖光则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家学渊博,给了他人生最初的生命底色。儿时的吴祖强就表现出对音乐不同寻常的兴趣,尚在襁褓当中,哇哇大哭的他只要一听到音乐就会安静下来。
儿时即对音乐充满了兴趣
晓虹:刚才说到了您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收藏家,国画大师,您的哥哥吴祖光也是中国有名的剧作家,当时他被称为创作的天才神童。您走上了音乐道路,您最后为什么选择了音乐作为您终身的一个事业?我看过一些资料,说您的大姐当时发现了您在音乐方面的天才。您能给我们讲述一下这个故事吗?
吴祖强:这是小时候的事了,我觉得多少有点偶然。但是,可能也有点机缘。我小时候确实嗓子不错,你刚才不是发现我到现在,那么大岁数了,声音,气还是挺足的,说话还比较嘹亮,说我声音还是不错的。我们音乐学院的老的副院长叫(俞宜宣)(管夫人)有名的南周北俞。(俞宜宣)先生,有一次在院子里碰见我,就说吴祖强你嗓子真不错,我教教你吧,你跟我学唱歌吧。我那时候已经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院长了。所以,我说俞先生,您晚了。你要早点儿,也许我会变成您的高足,成为一个声乐家,当然也是个很好的事情。
吴祖强儿时和姐妹们的合影
小时候,我还是比较喜欢听音乐。据我的哥哥、姐姐、妈妈后来跟我说。我小时候因为我们家里兄弟姐妹太多,母亲没奶,就是要找一个奶母帮着解决喂奶的问题。可是我那个奶母条件不太好,她自个儿老没奶。于是,我就要吃我妹妹奶妈的奶,爱哭。我妈妈就得抱着我,夜里还走来走去的。但是,她说挺奇怪,怎么哄我我都哭,但是要一放音乐唱片,我就不哭了。就喜欢听音乐。就是小时候襁褓之中的表现。
后来,怎么发现我有点音乐上的才能呢?就是那时候我们有一个父亲的一个朋友,大概到别的外地去了。把他的一个钢琴存在我们家,就是搁在客厅里头了。我二姐就开始学钢琴,跟我三姐,她们俩人。她们一弹琴,我就喜欢跑到旁边站在旁边听。她们也没在意,小孩嘛。有一天她们都有事儿出去了,晚上回来开了门以后,忽然听见有人弹钢琴。就觉得很奇怪,大姐二姐就说咱们不在那儿,谁在弹琴啊。就轻手轻脚走到客厅那儿,轻轻开开门一看,是我端了一个小凳搁在琴凳上头,爬上去坐在上头在那儿弹琴。弹的是什么呢?就是我姐姐她们平常弹的练习曲。就是我在旁边听熟了,也许我现在不知道,也许就弹了个调,也许怎么怎么样,反正是她们弹的东西我在那儿模仿她们。
晓虹:那几乎可以说是无师自通了。
吴祖强:就是我在旁边听会了。她们就说哎哟,这孩子怎么他都记住了这些东西。而且自己能爬上去,自个儿能把它摸出来,弹出来。所以就觉得我是不是跟音乐有点联系,这种的可能。于是就开始教我弹琴,弹一点儿。但是这个时间不太长,因为过了一两年之后,父亲就工作调动了到武汉去,也就停了,钢琴也就没有了。小时候有过这么一段活动。
吴祖强小时候
解说:吴祖强与哥哥吴祖光有很深厚的感情,在吴祖光的帮助下,他认识了张定和,盛家伦两位老师,也是在他们的带领下,吴祖强叩启了音乐殿堂的大门。
吴祖光支持我学音乐
我们家里头,父亲是书画(家),哥哥是剧作家,(属)文学方面的,我就搞了音乐,吴祖光很支持我学音乐。
吴祖强之父 吴瀛先生 故宫博物院创始人之一 著名国画家
我们家还有一个特别的事情,就是兄弟姐妹太多,我父亲一个人负担不了我们的学费杂费。所以,一般是大哥大姐这个层次对小的弟弟妹妹就承担了义务。比如我们的零用钱谁来负担,我的学费谁来负担,我们11个兄弟姐妹。但中间断了一截,就是我有三个哥哥去世了。我是老六。中间隔了一大截。
所以,我的生活费和学费一直是吴祖光付的。而且,我们在江安戏剧专科学校的时候,我我还跟他住一个屋,有时候我帮他抄剧本。他的那个什么,不是《凤凰城》,《凤凰城》是在重庆写的。后来他第二剧是写《正气歌》写文天祥,我还帮他抄剧本。他写了时候我就睡觉了,第二早晨,我早晨早起来,替他把昨天乱的稿子给誊清一下。这样,我还记得我还做过这样的事情。
吴祖光和新凤霞
张定和、盛家伦给我音乐启蒙
我们兄弟也还是关系挺好的,他一直支持我学音乐,觉得还是挺不错。盛家伦张定和都是他的同事。张定和就是教我的基本乐理,我记得张定和给我写了很详细的乐理的提纲。因为那时候这些书都不好买,他就把一些基本的知识写了以后交给我。这是在我念小学的时候。盛家伦主要是他联络比较广,社会活动比较多,那时候他在中苏友好协会来往比较多。萧斯达科维奇的总谱,他不知道都哪儿搞来的。在重庆念书的时候,我有时候礼拜天到他们那儿去玩。他还跟吴祖光住在一块儿,他们有几个文艺界的认识在一块儿,叫进步文化人。于是他就给我看一些国外的资料。他们对我影响不一样。张定和更是启蒙的,盛家伦是给开展了许多活动。他们都对我有很多帮助,帮着走进了音乐的大门。
盛家伦先生照 资料图
重新又学琴那就是在念中学了。我就是学校的音乐活动积极分子,那时候,也不是说想学音乐,就是热爱喜欢。然后到高中快毕业的时候,就找了一个业余教钢琴的老师。每天下了课以后,我跑到他家里去,我家里没琴啊。跑到他家里去弹半个小时的琴,然后一个礼拜上两次课,这样学着。然后,我就去考南京国立乐院试试。居然考取了,取了四个学生,我是一个。
与郑教授的爱情故事
晓虹:您在那个时候是学什么的?
吴祖强:普通中学,就是高中,一般的课程。我还是比较喜欢文学艺术方面的活动。很惭愧,理科不大好。
晓虹:感性一些。
吴祖强:理科不大好。文科很好。
晓虹:对。像包括您的文笔也都很好。我看有的资料里面,还提到说您和您太太郑教授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是吗?而且据说您那时候还特别的浪漫,您给我们透漏一下好吗?
吴祖强:那个时候也没特浪漫,那时候我们乖乖的念书,哪敢浪漫。(笑)我跟我夫人认识是在南京国立乐院,她很棒,她因为从小在家里就喜欢弹钢琴,有很好的老师教她。所以,她是以高材生的资格考进南京国立乐院的,不是像我这样马马虎虎录取的。她是很高的水平,是我们班上钢琴弹得最好的学生。那时候开音乐会、学生的演奏会,她都是要出头露面的。所以,她是水平比较高的。
与夫人郑丽琴教授在家试奏新作
“她冲着我回来的”
这样的话,我们是南京国立乐院的同班同学。有时候上课是一个年级,不一个系,我是理论作曲系,她是钢琴系,但是在一个年级。很多课一块儿上,吃饭什么的,课余一块儿玩玩。她的家在上海,那时候学校在南京,我的家在南京,所以这样我们的来往就比较多。有时候她们练琴我就坐在旁边听,等等,有一些沟通,就交了朋友。
还有一段时间,就是解放战争前夕了,学校停了课了。大家都回家没有办法了。后来大概,我那时候是地下党,就号召我们同学说,可能南京快要解放了,解放军的形势进展很好。你们还都回学校来,别都跑到别处去。那时候我家在上海了,她也回上海了。于是我又先就回到了南京,有些同学慢慢又都回来了。后来,我就动员郑丽琴也回来。我说咱们可能学校要变新的面貌,还是得上课的。她就也回来了,我就有点感觉,可能冲着我回来的。(笑)
晓虹:那什么时候这个关系挑明了呢?
与夫人郑丽琴教授合影
吴祖强:那就是解放以后。后来学校搬到天津,大家还是同班同学,都是很努力学习,都是好学生。我们也有一些共同的机遇,比如说在天津中央音乐学院的时候,学生来考的人也比较多,老师就不够用了。特别有一些基础课程,比如说像时长乐理练耳这些,老师分不过来了,班次太多。于是乎时长练耳教研室的主任叫黄国栋他也是学作曲的。就说咱们挑点儿学得好的高班同学来兼点儿课吧。一挑就挑了两个人,一个是吴祖强,一个是郑丽琴,说他们俩最好。给我们找来,说有点课你们分别兼一下吧,我们的老师不够用。就把吴祖强派去教声乐系的,也是四年级了,我那会儿其实才四年级,也是同年级的别的系的时长练耳课,我去教。
郑丽琴给钢琴系他们本系一些低班一点儿的学生,她去教课。所以,我们俩就被同时选中当兼任教师,这在学校里头是破天荒的。没有这样的事情。所以有一些共同的活动,我们关系就比较好了。也有同学起哄,平常吃饭,大家都在食堂一块儿吃,然后就来往比较多。有的时候课上不成了,打仗的前前后后。她又从上海跑回来了,有时候我们一块儿出去玩。那时候音乐学院后边是一个荒山,从那个山路一直走出去,走到南京三牌楼那些热闹的地方。有时候咱们俩人就走那个山路曲里拐弯的,然后到三牌楼溜个弯,然后从那边坐车回来。所以有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