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入门教程《协奏曲》释义教学
佚名 网络协奏曲
这个词源于l750年,主要指乐队和独奏者在对等的基础上交替、较量或结合的音乐作品。协奏曲和交响曲、奏鸣曲一样,是若干对比乐章在协调性与主题性上有机结合而成的套曲;其最大特点是独奏与乐队进行对话。独奏者必须具备精湛技艺,方能与乐队较量。这一特点影响乐队结构、织体写法和素材展开的方式,如全乐队和独奏声部的重复陈述使曲式展开中途堵塞。
Concerto原文在16世纪初有两种相互排斥的意思:即“一致”、“和鸣”与“较量”、“竞争”。这一双重性使协奏曲有史400年来,万变不离其宗,即“和鸣”与“竞争”的对立统一。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三名称最初使用广泛,时常不加区别地混用。
在巴罗克时期中才成为专有名称。巴罗克初期有多于4声部和少于4声部的两类声乐和器乐的协奏曲,分成两个合唱队或独唱与通奏低音两组。17世纪后期,意大利和德意志先后出现大协奏曲,主要为两队合唱或合唱与独唱组之间的竞争,独唱组固定为3声部,两组相互模仿旋律。协奏一称甚至见于纯器乐曲名中。这时的乐队为声部齐全的弦乐组(每声部仅2——4人),另加1——3件乐器(通常为一低音弦乐或管乐器和一演奏和弦的乐器)担任通奏低音声部。独奏组则通常为两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乐队和独奏组在力度、节奏等方面形成对比。全奏仅以稳健节拍陈述,然后独奏组以错综复杂的快速音型进入。旋律不断反复出现,尚无日后的正主题和对比主题之分,多采用赋格和变奏曲式。大协奏曲乐系数量不固定,一般为3——5个。
维瓦尔第把快一慢一快的乐章结构定为规范,3个乐章从主调开始,中间经过他调,然后返回主调,构成套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韩德尔和维瓦尔第的协奏曲都属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1750年起,小合组奏改成一人独奏,即成今之协奏曲。2人或3人各自独奏时,称二重或三重协奏曲。自 18世纪80年代古典主义高峰时期起,继小提琴协奏曲后出现大提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及圆号协奏曲。同时。钢琴迅速取代羽管键琴和古击弦钢琴,随之出现卓绝的钢琴家兼作曲家莫扎特、克莱曼蒂等人和大量钢琴协奏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大师的协奏曲都采用规范的三乐章套曲结构。开始乐章无例外地使用奏鸣曲式;末乐章一半用回旋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海顿偶尔用小步舞曲;中间乐章大都为三段体,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中的幻想曲形式和小提琴协奏曲中的自由变奏曲式为例外,属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之一的风格。协奏曲运用奏鸣曲式比较自由,因为独奏乐器需要篇幅发挥技巧,特别在第一乐章结束处,必然有由作曲家创作的或由演奏者即兴演奏的华采乐段。古典协奏曲源干意大利,但对它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德奥作曲家。海顿为不同乐器写下协奏曲36首,莫扎特45首,贝多芬9首。贝多芬的协奏曲数量虽少,但跌宕起伏,篇幅宏伟,结构多变,把乐器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自他以后,作曲家写作协奏曲的数量逐渐减少。
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继承、发展古典协奏曲的种种因素,终于变成炫技的工具。此时期的协奏曲所用乐队规模宏大、乐器品种繁多、注重发挥各种乐器的特性,配器也日益丰富,与独奏相颉颃。钢琴和管乐器经不断改进后,都被用作独奏乐器。钢琴协奏曲大量涌现。协奏曲在曲式方面的最大发展是越来越紧凑。第一乐章省略大段的全奏开端;各乐章之间衔接紧密,不仅可以不停顿地直接转入,甚至可以不中断和弦和调性,没有明确的终止,前后乐章未用有关主题和动机,加强末章的终结和归宿意味,合并乐章,加用标题等等,使套曲更加浑然一体,和声语言、旋律凤格和音乐展开方式,都和其他浪漫主义音乐相一致,也出现民族色彩,肖邦、舒曼、李斯特、圣桑、拉赫玛尼诺夫、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的钢琴协奏曲,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圣桑、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都是这一时期的名著。
1890——1950年间的现代派协奏曲并不能继承浪漫主义的原则和结构。随着传统调性的崩溃和人们为挽救、回避、取代现有体系而作的种种努力,协奏曲加入了从主调音乐回到复调音乐的行列,放弃巨型乐队,取消标题,独奏曲不单纯用以炫技,演奏者也是乐队的普通一员。如普罗科菲耶夫的C大调钢琴协奏曲,独奏虽然仍有灿烂辉煌、难度极大的经过句,但己融于乐队之中。而不再象在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中那样,与乐队“拼搏”。兴德米特为许多乐器分别写过协奏曲,大都名为室内乐。勋伯格和他的学生贝尔格都用十二音体系写作协奏曲。德彪西、拉威尔、巴尔托克、斯特拉文斯基以及英美等国作曲家都有各种协奏曲传世。格什温以爵士乐为基础创作钢琴与乐队的《蓝色狂想曲》。德法里雅的羽管键琴协奏曲属新巴罗克风格。
1950年后,先锋派涌向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和偶然音乐。他们笔下的协奏曲只剩下合奏与独立这一基本概念,因此前途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