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二胡教育家王永德二胡教学的艺术魅力
佚名 网络王永德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二胡教育家、演奏家,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有特殊的教学魅力,同时对二胡艺术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创新。他注重中西结合、兼容并蓄,体现了中西合璧的二胡教学底蕴。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形成独特教学风格和艺术魅力。他视二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己任,促进民族艺术的国内外交流。笔者期望通过对王老师二胡教学的探析,给二胡教育工作者带来启迪,进一步发扬光大民族艺术。
王永德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二胡教育家、演奏家,原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长期从事二胡艺术的演奏与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他长期到基层、国内外举办演出和学术讲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地域跨度从最初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地区延伸到东南亚,对弘扬华夏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从教四十多年,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培养了三百多位二胡演奏及教学人才,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与艺术魅力。笔者从大学至硕士,有幸师从王永德先生学习二胡演奏,对他的教学艺术有一定的见识和体会,现谨就王先生二胡教学艺术略作探讨。
一、中西合璧的二胡教学底蕴
王永德先生注重中西结合、兼容并蓄,既主张吸收外来演奏技术以提高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段,又主张吸收民间音乐养料来丰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
王永德出生于上海郊区的农民家庭,自小酷爱音乐,他的音乐天才带有泥土的芳香。对当地民歌、戏曲的耳濡目染,培养了他对音乐的高度敏感性,也让他吸收了丰富的民歌、戏曲养分。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钢琴专业后,严格的西乐训练培养了他器乐教学的科学与严谨品格。在民族文化艺术的大背景下,他改习二胡专业,但民歌、戏曲的浸染和钢琴专业训练,成为他中西合璧的二胡教学艺术的底蕴。
师从王老师伊始,就感觉他既有上海的洋派而又有乡村的土味,与高大上的上海音乐学院合拍而又另类。他总能在上课闲暇,哼上一句沪剧或上海民歌,韵味十足且又泥土芳香。就是这样一位民间味十足的器乐老师,给我上的第一节课是巴赫的《a小调协奏曲》,完全用五线谱固定调来要求,令人刮目相看。他始终坚持严格而科学的基础训练,以精确的音准、严格的节奏、规范的方法、丰富的表现来要求我们,并吸取钢琴的教学模式。他编撰的《二胡音阶琶音练习》等教材,专门针对音阶琶音的基本功训练,要求我们二胡专业学生都要辅修钢琴。与此同时,他特别注重传承江南二胡的脉,大剂量的布置我们练习民间音乐类的二胡曲,如陆修棠和胡登跳的二胡作品,江南丝竹等都要我们学好用好。大学四年期间,我们几乎学遍了东西南北中的二胡经典名曲,蒙族的马头琴、西北味的坠胡大滑揉等不一而足。东、西方各具风味的音乐艺术养分,始终在王先生的课堂里交汇融合,这正是贺渌汀、丁善德两位老院长建立“金字塔式知识结构”理念的延伸。他认为,音乐人才的基础教育越博大、越深厚,将来达到的艺术顶点才会越高、越亮,他坚持民乐专业的学生学一点西洋乐,使之感受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别以及可以互补的结合点。
二、挖掘学生潜能的教学理念
跟王老师学二胡压力是很大的。王老师强调“预习法”,每个乐曲布置下来不是轻松等待他来教,而是自学为先。我们只有硬着头皮找资料、听音响,抠弓指法、速度、强弱变化等需要掌握的东西,动脑动手,有一个基本样式的成品后再回课。我们自认为可以过关了,谁知他在整个乐曲的把握处理上有很多复杂新鲜的内容在等着我们,包括乐曲总体格调、风格揣摩、定位与把握,整体意、韵、神的表达,还有抑扬顿挫、轻重疾徐,内心情感的控制,段落的过渡,乐曲的思想性和文化内涵等等,让我们如醍醐灌顶,很顺畅的进入了第二个层次的学习。我们曾对自学的要求有所抱怨,认为太麻烦太辛苦,殊不知这正是炼造自主能力的过程,长期坚持下来无论是视奏能力、自学能力都增强了,挖掘了我们自身的音乐潜能。有了底气,跟王老师上课就轻松自如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理解,学的东西更扎实精细了。
除了二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王老师还把各种文化元素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对启发二胡教学产生意外的效果。王老师还要同学们参与其间,就各自的演奏互相提意见,既谈好的方面,也提欠缺之处,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同时密切联系与其他的文化知识,问到谁必须讲出所以然来。我们有了压力,不得不去学习,同时为了不辜负王老师信任,我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除了二胡技术之外,还要广览群书,增长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在课堂上应付自如,侃侃而谈,赢足面子,争取王老师的赞许。在王老师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直接站起来提问,他与学生像朋友关系,打破一言堂模式,摒弃了学生“听之任之”的无主行为。他的这种“导向型教学方法”和“互通式的全新教学理念”,养成了我们勤于思考、拓宽思路的学习品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笔者现任大学二胡专业教师,对于新的难度大的乐曲,可以驾轻就熟的演奏下来,并能较好的诠释乐曲内涵,再传授给学生,均得益于当年王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三、独特的二胡教学魅力
记得几年前曾随王永德先生赴马来西亚讲学。那种异国他乡民乐发展的轰轰烈烈的场面,至今令我激动不已。在舞台上王老师的讲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讲到高潮处,台下欢声雷动,举手投足都牵动着千万颗向往音乐的心。马来西亚是他国外推广民乐一个很成功的点,有多达几十个民乐团,那次展演、规模宏大,台上台下互动,演奏者与观众情绪高涨。
为了普及民乐,他经常赴各地少年宫,学校讲课,在舞台中央放一把椅子、一把二胡,面对广大学生,就像说书一样开讲了,二胡在他手中就像神奇的表演道具,大量的民族音乐知识,二胡演奏艺术、技法乃至中外见闻、历史人文知识,滔滔不绝像涓涓清泉流入爱好者心灵,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比喻、生动活泼的表演和充满幽默的形体动作真是活脱脱的民族音乐的海派清口,其感染力、渗透性确实令人感叹。
让课堂成为有趣、有效的学习,这就是王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艺术魅力,王老师上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呆滞的模仿。因此,我们都喜欢听他的课。他的教学成材率极高,学生们个个功底扎实、技术全面、演奏大气,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他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千百个醉心于民乐事业的我们和无数的民乐爱好者。由此可见,教学需要感染力、亲和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是贯彻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优秀教师所需要的重要素质,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
四、面向广阔天地的胸怀。
王永德先生并不满足于把校园里的教学工作作为谋生的职业,而是将它作为传承与发展这一最阳光的事业融入到自己生命中去。因此,他长年不辞劳苦走出校园深入到广阔的基层,传播民族文化,在江南这片土地上几乎处处都有他的足迹。他深入到各地学校、少年宫、文化馆,以及国家民间专业音乐团体,进行专业与业余、普及与提高的“双融合”,汇集众多的优秀的具有潜力的音乐人才,定期的组织培训辅导,不定期举办讲座、论坛、展演比赛等形式,并与各地青少年培训活动相结合,设立民族器乐教学基地,让更多的学校、学生参与民乐教育活动,通过基地孵化,发挥基地引领辐射作用。记得在校期间,每逢寒暑假,他就带领我们赴江阴、昆山、吴江、张家港等地进行普及活动,拓展民乐教学基地。这也是他“延伸性教学”的实践活动。特别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各地专业考级红火,每年参加二胡考级的人数众多,青少年如饥似渴的追求艺术特长,对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作用。王老师作为原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和二胡专业教授,功不可没。第一本《二胡考级曲集》就是他编纂出来的。尤其在辅导各地的专业培训方面更加呕心沥血、身体力行,并组织我们深入下去,进行社会实践,贡献我们的力量。
从2004年开始,他组织的长三角民族乐团展演活动已走过十几个年头,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由最初的八百人上升到三千五百多人,地域跨度由最初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地区延伸到东南亚地区,以及民间民族音乐团体,更有许多专业艺术团体、艺术院校团体加盟。他带领我们一起参与长三角地区民族乐队的展演活动。参与展演的有来自长三角各地的演出队伍,带来了他们各自的优秀曲目和演奏特色,有些队伍演奏的作品还申请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机会拓宽自己的音乐文化知识的范围,从而增加学生对各种音乐风格的感悟。在这座民间音乐文化交流的大课堂里,聆听民间音乐家的出色演奏,零距离触摸着生动鲜活、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宝库,面对面采访各地颇有成就的民族艺术家,直接加深对传统音乐的感悟。这种开辟第二课堂的延伸性教学,对学生掌握了解传统音乐知识帮助非常大。
结论
在王永德先生二胡教育事业上,无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独特的建树,他致力于二胡经验的总结,先后编辑出版了录像片《二胡演奏法》(五集)、《二胡实用教材》《二胡音阶琶音练习》等大量教材,发表多篇关于二胡教学论文,为我国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多年培养的二胡演奏人才,已经相当一部分成为当代二胡演奏和教学领域的高端人才,还有的是二胡界领军人物。他于2007年又成立了“王永德二胡工作室”,汇集了大量二胡高端人才,进行二胡艺术多层次、多方位二胡传统和创新,如将高韶青的韶琴普及到二胡教学中,他认为韶琴是对传统二胡的一次变革,是“新”对“旧”的突破。王永德乐于推出新鲜事物,现在二胡“韶琴”在他的引领下应运而生。
由于篇幅和笔者水平有限,只能对王永德先生的二胡教学艺术做一点浮光掠影的评价和探讨。他多年教学所形成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艺术魅力,是二胡教学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从事二胡艺术教学终生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乔雪《二胡人才培养个案调查与思考》 上海音乐学院 2012年4月1日
2、贾立夫《王永德和他们的学生们》音乐爱好者1993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