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与挚爱小提琴的“风流韵事”
佚名 网络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和史上最著名的公式E=mc2,为现代量子理论奠定基础,还获得过一枚诺贝尔奖,甚至成为了“天才”的同义词。然而艾尔莎·爱因斯坦(Elsa Einstein)曾向一位访客透露说,她之所以会爱上这位英俊的表哥其实另有原因:“因为他非常擅长用小提琴弹奏莫扎特的作品。”
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对于爱因斯坦来讲音乐远不止一个副业那么简单——音乐可谓是他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核心。
“音乐帮助他发展自己的理论。他经常会进入书房,然后走出来弹几下钢琴,匆匆记下一些东西后再返回书房。”艾尔莎说道,她于1919年成为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
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曾经说过,如果自己没有成为一名科学家,他肯定会做一位音乐家。
“我难以想象生活在没有音乐的世界里会是什么样子。我的白日梦里都是音乐,我也会从音乐的角度看待生活……事实上我从音乐中获取了太多太多生活的乐趣。”他说道。爱因斯坦的母亲是一位造诣颇深的钢琴师,在他六岁时母亲就为他安排了小提琴课程。但是对于那个时候的爱因斯坦来说,小提琴就像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差事,然而当他在十三岁那年发现莫扎特奏鸣曲之后,一切都改变了。从那以后,音乐成为了他一生的激情。
此后爱因斯坦一直将莫扎特和巴赫视作自己最喜欢的作曲家。猜透个中原因也并不困难:爱因斯坦的许多传记作者曾指出,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清楚、简明,这些正是爱因斯坦在创建自己的理论时努力追求的品质特征。这或许就能解释为何爱因斯坦尤为厌恶19世纪晚期那种结构松散、情绪化更浓的音乐作品,瓦格纳的作品就是一个典例。(“大多数情况下,我只能带着厌恶的情绪欣赏瓦格纳的作品,”爱因斯坦曾如此谈论这位德国作曲家。)
爱因斯坦生活的时代没有iTunes,因此出行时携带音乐设备会耗费很大力气。因此常常能见到他在外出的时候携带着一个已经破损的小提琴盒。但是盒子里并非总装着同一把小提琴:他的一生拥有数把小提琴,传闻他给每一把小提琴都取了同一个昵称——Lina。而每逢旅行,他也总带上小提琴在别人家里演奏,并因此结下了许多深厚的友谊。
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和艾尔莎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定居,每周三晚上他们都会在家里举办室内音乐会。对爱因斯坦来说,这些音乐会可谓神圣不可侵犯,他总会重新安排行程以确保自己能够按时出席。
每逢万圣节之夜,他都会从屋里走出来,即兴演奏小提琴来迎接玩“不招待就使坏”的恶作剧者。圣诞节的时候,他也会到屋外与大家一起欢唱圣诞颂歌。
对于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演奏并无音频可供后人验证,因而人们仍在就他演奏水平的高低展开着激烈的争论。一张照片显示爱因斯坦手握小提琴的姿势非常不专业,小提琴向下低垂,琴弓与琴弦保持着一个角度而非相互垂直,所有这些错误都会令小提琴教师头疼不已。
爱因斯坦还以跟不上音乐节奏而著称。传闻他与弗里茨·克莱斯勒一起表演四重奏,当爱因斯坦再一次没有跟上节奏时,伟大的小提琴大师转向他问道,“出什么问题了教授?你不会数数吗?”
尽管如此,证据仍然显示艾尔莎并没有对爱因斯坦的演奏水平夸大其词。16岁的爱因斯坦在当地学校参加了一个音乐测试,监考老师写道,“一个叫爱因斯坦的学生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时表现很突出。”
很久之后,爱因斯坦的一位朋友写道,“演奏水平很高的音乐家很多,但我相信演奏的比爱因斯坦更真诚、更富有感情的却寥寥无几。”
爱因斯坦的一生都在演奏小提琴直到生命尽头。年老后他的左手无法很好的掌控手指,这才让他彻底把小提琴收了起来。但他对音乐的热情却一如初时。
爱因斯坦于1955年4月病逝。数月之后,作者Jerome Weidman在一篇关于爱因斯坦的文章中写道,在一次奢华的晚宴上,自己身不由己的聆听着室内音乐会。暂停的间隙,他向临座的男子坦露自己其实是个音盲。
“跟我来吧,”爱因斯坦说道,然后拉着苦恼的Weidman离开音乐会,带他走进了楼上的一个堆放着大量唱片的书房。接下来,爱因斯坦演奏了宾.克鲁斯拜、恩里科·卡鲁索等上世纪50年代流行音乐人的作品,这些音乐人相当于如今炙手可热的Bruno Mars和Lady Gaga。演奏完之后,爱因斯坦要求Weidman把每一个片段唱一遍,以此训练他辨认音调。
Weidman练至爱因斯坦满意后,才同其一道返回楼下。令Weidman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能够欣赏巴赫的作品《羊群安祥地吃草》!这在他的人生中还从未发生过!
后来晚宴的女主人询问了这两位男士的行踪。
他们刚才参与了“人类能够进行的最伟大活动,打开了通往美的又一段边界,”爱因斯坦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