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古琴的传承
佚名 网络浙派是宋明之际最主要的琴派,源于北宋,盛于南宋,在明代初期为“徐门正传”,颇具影响。至明代中后期,虞山琴派崛起,其在琴界的地位,逐渐为虞山派所替。至清中、后期以后,浙派在琴界的影响已日趋微灭。
浙派古琴的起源
ZHEPAI SCHOOL ORIGIN
北宋始,古琴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中颇为盛行。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崔遵度等俱以弹琴知名于世。据琴家演奏风格、师承与美学观念的不同,出现了京师、江西、两浙等不同琴派。
北宋政和年间,琴家成玉礀在《琴论》中指出:“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唯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这段话就南北琴派的不同风格作了概括,其中特别肯定了两浙琴派,在当时琴坛有一定的影响。可见,浙派古琴在北宋已开始逐步形成并处于领先地位。
潇湘水云 ,徐元白
建炎三年,宋高宗旋升杭州为临安府,并于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从而使杭州成为南宋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由于南宋杭州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兼有“山水之美名天下”的天然条件,大批皇室贵族避地南来,北宋文人也纷纷南渡,云集杭城。当时所谓“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开导了南宋一代学术文化的先河。与此同时,各地著名琴师也相继荟萃杭州,之后便形成了以郭楚望、刘志方、毛敏仲、杨瓒等为代表的南宋浙派古琴,在琴乐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广的影响。
从浙派古琴的传谱来看,浙派的传谱曾受到北宋阁谱和民间野谱——江西谱的影响。宋代的帝王都极为好琴,如太宗赵匡义、徽宗赵佶等均嗜琴如命,当时皇家使用的琴谱在秘阁中收藏,称为“阁谱”。太宗后逐渐废弃,到皇祐时琴谱又重新进入秘阁。宋代设有待诏之官职,宫廷琴师亦为待诏,且主要演奏秘阁收藏的琴谱。至于江西谱,为当时民间琴派的代表。
渔歌 ,徐元白
至南宋末,杨瓒编《紫霞洞谱》,收曲468首,俨然成为一派之大宗师。从此,浙谱便取代前述两谱,使得过去风靡一时的江西谱相形见绌。
《紫霞洞谱》十三卷,是浙派古琴的一部重要谱集,它不仅受到当时琴家的重视,并对后世有着广泛的影响,元代金汝砺的《霞外谱考》和明代朱权的《霞外神品》,都是从此书命名演化而来的。只可惜此书已亡佚。
南宋浙派的主要琴家与琴曲
THE SONG DYNASTY ZHEPAI SCHOOL MUSICIAN
南宋浙派古琴以著名琴家郭楚望为代表,追随他的琴家有刘志方、毛敏仲、徐天民、杨瓒等,现将其琴家琴曲择要介绍如下:
壹郭楚望
名沔,浙江永嘉人。约1190-1260。曾为南宋光禄大夫张岩的清客。
公元1207年,宰相韩侂胄因发动开禧北伐失败而被朝廷斩首,张岩受累罢官,后将韩侂胄的家传古谱和其他野谱,交与郭楚望,郭氏遂移居湖南,过着隐居的生活。
他的代表作《潇湘水云》 就是在这期间创作的,他的作品还有《秋雨》 《步月》《泛沧浪》《飞鸣吟》等传世。
是南宋浙派中成就最高者,而《潇湘水云》一曲则成为由宋而今延传不息的著名作品,也是近世最受欢迎的琴曲之一。
贰刘志方
浙江天台人,生卒年不详,是郭楚望的入室弟子。南宋琴家毛敏仲、徐天民均得自他的传授,郭氏谢世后,他的谱集均传于刘志方。刘氏创作的琴曲有《忘机曲》《吴江吟》等。
叁杨瓒
字嗣翁,号守斋、紫霞,浙江杭州人。官至司农卿,赠少师。据近人周庆云《琴史续》载:“瓒洞晓音律知音妙天下,而琴尤精”, “当广坐合奏,一字之误,瓒必顾之”。
他积极支持毛敏仲、徐天民向刘志方学习郭氏传谱,并派人向民间广泛搜求嵇氏四弄十余种,从中加以甄别选择。
晚年与琴客汇集订正调意、操弄468曲,编成《紫霞洞谱》十三卷,为南宋浙派最大谱系,其谱虽已不存,但现存明代琴谱中还可见其影响。
肆毛敏仲
名逊,浙江三衢人。初学江西谱,后从刘志方改学浙谱。南宋淳祐、宝祐年间,与徐天民同为杨瓒门客。
他的一些较优秀作品,如《渔歌》《樵歌》《山居吟》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晚年北上元都,把《禹会涂山》改名《上国观光》,准备求见元世祖,客死于馆舍。
毛氏一生作品颇多,他的琴曲较典型地反映了宋代琴人的审美心理,“是故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可以观政焉,穷则于守命焉”。
毛敏仲晚年的行为,后世琴人颇多非议。应当说,他在处世上尽管未能完全摆脱功名之念,但在琴乐审美上却趋向于纯古淡泊的情调意蕴,以超然之心求得心境的淡化。
他虽涉世终不免悲愁感愤,于是一切归结于隐逸渔樵、寄情山水。他的《广寒游》《列子御风》《渔歌》《樵歌》《山居吟》等琴曲,都是这类心态意绪的反映。
伍徐天民
名宇,号雪江、瓢翁,浙江严陵人。曾参与编撰《紫霞洞谱》。元代琴人金汝砺、袁桷都从他学琴。
他不仅是南宋浙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元明时期“徐门浙操”的创始人,演奏风格自成一家,传有《徐门琴谱》十卷,今佚。现存《神奇秘谱》中的《泽畔吟》为徐天民作品之一。
陆汪元量
字大有,号水云,自称江南倦客。南宋度宗时以善琴而出入宫廷,后又随“三宫”出入大都,“北去滞燕京”。
汪元量是琴师,亦是诗人、词人。同时代人曾以“诗史”相誉,比以杜甫,刘辰翁《湖山类稿序》谓其诗“南吟北啸,如赋史传”。
赵文《书汪水云诗》谓元量“辗转北行,道途听历,痛心骇目,不可具道”, “皆史记所未有”,“世皇闻其名,召入侍鼓琴”,但元量“既还钱塘,往来彭蠡间,风迹云影,倏无宁居,人莫测其去留之迹,遂传以为仙也。人多画像祀之”。
元代浙派琴家有宋尹文,学琴于徐天民之子徐秋山。大德间鲁国公主闻其名召其弹完《胡笳十八拍》后,公主怃然,曰:“其音凄婉,有故妻离子之愁,何其感人之深也。”
明代浙派的琴家与琴谱
THE SONG DYNASTY ZHEPAI SCHOOL MUSICIAN明初琴派大致可分为江派和浙派两大派系,但浙操仍是明代大宗。
明代浙操以浙江四明(今宁波)琴家徐和仲为代表。该派在当时以拥有许多著名琴家、刊印较多琴谱而著称,以至于达到“琴家者流,一或相晤,问其所习何门,莫不曰徐门”的境地。相比之下,以松江刘鸿为代表的江派,则远为逊色。
渔樵问答 ,徐元白
明代浙派继承了宋元以来浙派琴学的传统,并吸取其他诸派之长而有新的发展。如果说南宋浙操较多地保留了宋元阁谱的特点,并受到北方琴派的影响,那么明代浙派在继承南宋郭氏琴学的同时,更多地取法民间野谱,从而较南宋浙谱更典型地反映了南方琴派的特点,时人以“疏畅清越”为其演奏特色。
而从南北琴曲不同的派系来看,南曲一般在“数句后,必加收束另起。如掐撮五声、掐拨刺五声,皆收束之声也。另起以达未尽之意,使情致缠绵宛转,恒多幽闲适怨之音”。南曲的这些指法特点,在明代浙派的《梧冈琴谱》中,均有所体现。
现将明代浙派的主要琴家及传谱情况分述如下: 壹徐和仲
名诜,南宋著名浙派琴家徐天民之曾孙。徐门琴学经徐晓山、徐秋山,第四代传至徐诜。徐诜性情温厚,居家笃学,在琴界有着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得心应手,趣自天成”。
他培养一大批优秀琴家,如王礼、金应隆、吴以介、弘治间的张公助,其子惟震、惟谦也继承家学。徐诜作有琴曲《文王思舜》等,史载一些琴曲,凡经徐诜订正,则“号称神品”,编有《梅雪窝删润琴谱》(已佚)。
浙派流传到明代的琴谱主要有:
壹《神奇秘谱》
成书于明洪熙元年,为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集。该谱为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朱权以12年时间编成。
上卷“太古神品”16曲,从其减字谱的形式来看,多为“唐宋间遗留下来的原写古谱”。中下卷称“霞外神品”, 共48曲,源于南宋浙派《紫霞洞谱》,沿用元代浙操《霞外谱集》的名称。意指那些“探少师(杨瓒)谱外不传之意”,并且历经加工的琴曲。
由此可见,在《神奇秘谱》(尤其是中下卷)中,较多地保留了宋元时期浙派古琴的一些原貌。然而,由于朱权主张尊重各派各家的不同特点,“操间有不同者,盖达人之志焉”。因此,朱权的许多传谱虽源自浙操,却不像后世那样强调“徐门正传”。
贰《梧冈琴谱》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刊本,辑者黄献,号梧冈,广西平乐人。其琴学源自浙操徐门的张助与戴义。黄献在跋文内指明此谱乃“徐门高弟张公助先生亲传”。
陈经序中指明张助的琴是从南宋徐天民一派流衍而来。张助于弘治年间被孝宗召入,以“徐门正传”教太监戴义。黄献亦为太监,受学于戴义。
嘉靖丙午年间,黄献“恐泯其传”,在琴友刘静庵、成永田、韩虚亭等资助下,刻成此谱。可见,该谱所收42曲均为浙派传谱。
叁《琴谱正传》
明嘉靖四十年(1561),杨培庵辑黄献和宋仕两家谱而成,它与《梧冈琴谱》同为现存最早的徐门琴谱,保存有徐天民祖孙四代增删修改的浙派嫡系传谱。曲目之下多注明原作者或徐门加工情况。
肆《杏庄太音补遗》
成书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共分三卷,收73曲,编者萧鸾,字杏庄,阳武人,自幼学琴,以后精研浙操徐门。
他原本是食禄万户的金陵世家,至晚年“希志于艺林”。公元1554—1557年,他“分五声(按调分类),益诸吟(增加序曲),删补各操,广释义”,编成该谱。
伍《杏庄太音续谱》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 萧鸾编著,共收38曲。书中包括萧鸾从吴越所得琴谱和他自己创作的琴曲,如《石床读易》。而原未能“悉合徐门”之曲,经他反复订正,“方渐潜孚徐旨”。
陆《文会堂琴谱》
成书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钱塘胡文焕编,共六卷,计69曲,其中11首附歌词。
胡文焕在《自序》中说:“今余此谱,皆亲传之浙操,顺畅而雅正,洁净而精当。”他自命是浙派,但不称“徐门”。
从其谱中的指法来看,确有不少地方与黄献、萧鸾谱本不同,可能是浙派的旁支。
明嘉靖万历年间,以江苏虞山严天池为代表,在传统浙派的基础上,创立著名的虞山派。明代虞山琴人颇多,并有过浙派徐门的影响。
至明末,虞山派风行天下,琴家多以此为正宗,“一时知音,遂奉为楷模,咸尊为虞山派!” 而传统浙派虽然有一定影响,但其在琴界的统治地位,已为虞山派所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