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笛大师宗次郎的故事
佚名 网络 陶笛这样的乐器,没有像贝多芬那样的著名钢琴家,也没有像史蒂芬那样的疯狂吉他演奏家,但有一个人然我们见识到了陶笛所能到达的境界,让我们知道高水平的陶笛演奏时什么样子的,也是让所有陶笛学者敬仰的一个人物,几乎各大陶笛网站上都会有这个人的介绍。他就是宗次郎。
说起宗次郎 ( Sojiro ) ,大陆的朋友还比较陌生,但听过他音乐的却大有人在,特别是那首带我们走进回忆、走进伤感的《故乡的原风景》,作为配乐,经常出现在港台电影中。比如陈小春版《鹿鼎记》里,曽柔给小宝吹奏的那首音乐,不过遗憾的是剧情中的道具是一支被称作箫的普通笛子。
宗次郎,这位在日本以及全世界,都属第一把交椅的陶笛吹奏艺术家,吹奏着自己制作的陶笛,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摇摆着身体,弹指之间,流畅的笛音在指尖接触陶笛音孔时,逍遥自在的倾泄而出。
宗次郎的陶笛历史是从认识香山久大师开始的。
那是在 1975 年,栃木山里一个小山谷的一个小村子。
听见大师的笛音回响在山谷之间,在初次听见陶笛的感动的瞬间,几个月后决定拜大师为师。
在森林里的小木屋,只有一盏油灯,只有两块塌塌米大小的空间。这就是宗次郎音色的原点。经常在破晓之前对着山林吹着笛子。之后在附近利用废旧材料盖了一栋房子,从几百米外的池子利用水泵取水使用。在这里,清晨持续练习陶笛,特别是下雪的日子,在户外吹笛特别舒畅。雪会将四周的声音吸收掉,在极端静寂的空间里响起的笛音是最棒的。
在香山久大师的陶笛工房里,白天制作陶笛,晚上则有一小时学习演奏技巧。之后回到自己的屋子,每天独自练习七到八个小时,一直到清晨。这样高密度的生活持续了三年。宗次郎自己的音色则是在那之后建构出来的。
1979年移居栃木县东部的茂木町,开始追求自己的音色。那是一栋无人居住的小屋。开始创作自己喜欢的模型,亲手盖窑,自己烧柴。制作从 C01 管、G02 管、C04 管、G05 管四种开始,失败了再做,做了又失败的日子持续了九个月。
在黏土的材质方面,只要是手边的土什么都拿来用。从瀬戸、多治见、土岐和名古屋附近的土开始,也用过自家栃木或茨城的土。这段时间开始,一天有十六个小时都花在制作上。
隔年,1980 年则移居一所废弃的小学,作为工作室。再度堆砖盖成新的薪窑。陶笛的种类也增加了,开始制作 F06 管、C07 管、G08 管等大笛。
此外在这段时间也尝试制作特殊调的笛子,像降B管或降A管,持续从失败中学习,真的是过着什么都是陶笛的日子。
一个月中大约制作一百二十支笛子,而能放进窑里的大概有一百支。要花上大约十三个小时慢慢烧成。烧成之后的修饰以及调整音律等,则还要再花上一、两个礼拜。一年里盖八次窑,制作大约一千支笛子。从 1975 年到 1985 年之间制作的陶笛数量超过了一万支。现在宗次郎所使用的笛子就是这一万支当中的十几支。
宗次郎的音色集中在接触陶笛之后的十年,把所有的精力全部都花在这些笛子上。宗次郎制作的陶笛中有许多是只有宗次郎本人才会懂的陶笛,也有的是只有宗次郎才作的出来的。原因并不纯然是因为制作的步调,而是如何配合土的步调与状态,一步一步的去制作笛子的那一份用心。
单纯的作业也不少。包括了耕田、除草等等。
对于喜欢唱歌,事实上最想唱歌的宗次郎而言,歌词是不需要的。重要的是陶笛的音色,是泥土的声响,不需要言语。
能够用这全心全灵制作的陶笛吹出全心全灵的笛音的,就只有宗次郎。这是只属於宗次郎的音色。所以能够感动那么多的人。能够得到许多人的支持。是只有宗次郎能吹奏出的值得夸耀的音色。若要借用宗次郎的话,那么陶笛就是“对空气的耕耘”。
宗次郎十分重视自己与土地的关系,并经常思考大自然与土地的关系,从中得到演奏会或作曲等创作的灵感。宗次郎向来是以发自内心的音乐情感,透过清新悠扬的陶笛乐音,阐述他对於自然万物与山川土地的感怀。
1986 年参与 NHK 的专辑节目《大黄河》的配乐工作,其清新音乐风格马上博得市场的认同与赞赏,开始成为汇聚人气的艺术家。1993 年推出的历史性大碟《木道》、《风人》、《水心》,将大自然循回不息的生命表露无遗,更一举获得日本第 35 届唱片大奖的企划奖,奠定他陶笛演奏的不坠地位。
说起宗次郎 ( Sojiro ) ,大陆的朋友还比较陌生,但听过他音乐的却大有人在,特别是那首带我们走进回忆、走进伤感的《故乡的原风景》,作为配乐,经常出现在港台电影中。比如陈小春版《鹿鼎记》里,曽柔给小宝吹奏的那首音乐,不过遗憾的是剧情中的道具是一支被称作箫的普通笛子。
宗次郎,这位在日本以及全世界,都属第一把交椅的陶笛吹奏艺术家,吹奏着自己制作的陶笛,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摇摆着身体,弹指之间,流畅的笛音在指尖接触陶笛音孔时,逍遥自在的倾泄而出。
宗次郎的陶笛历史是从认识香山久大师开始的。
那是在 1975 年,栃木山里一个小山谷的一个小村子。
听见大师的笛音回响在山谷之间,在初次听见陶笛的感动的瞬间,几个月后决定拜大师为师。
在森林里的小木屋,只有一盏油灯,只有两块塌塌米大小的空间。这就是宗次郎音色的原点。经常在破晓之前对着山林吹着笛子。之后在附近利用废旧材料盖了一栋房子,从几百米外的池子利用水泵取水使用。在这里,清晨持续练习陶笛,特别是下雪的日子,在户外吹笛特别舒畅。雪会将四周的声音吸收掉,在极端静寂的空间里响起的笛音是最棒的。
在香山久大师的陶笛工房里,白天制作陶笛,晚上则有一小时学习演奏技巧。之后回到自己的屋子,每天独自练习七到八个小时,一直到清晨。这样高密度的生活持续了三年。宗次郎自己的音色则是在那之后建构出来的。
1979年移居栃木县东部的茂木町,开始追求自己的音色。那是一栋无人居住的小屋。开始创作自己喜欢的模型,亲手盖窑,自己烧柴。制作从 C01 管、G02 管、C04 管、G05 管四种开始,失败了再做,做了又失败的日子持续了九个月。
在黏土的材质方面,只要是手边的土什么都拿来用。从瀬戸、多治见、土岐和名古屋附近的土开始,也用过自家栃木或茨城的土。这段时间开始,一天有十六个小时都花在制作上。
隔年,1980 年则移居一所废弃的小学,作为工作室。再度堆砖盖成新的薪窑。陶笛的种类也增加了,开始制作 F06 管、C07 管、G08 管等大笛。
此外在这段时间也尝试制作特殊调的笛子,像降B管或降A管,持续从失败中学习,真的是过着什么都是陶笛的日子。
一个月中大约制作一百二十支笛子,而能放进窑里的大概有一百支。要花上大约十三个小时慢慢烧成。烧成之后的修饰以及调整音律等,则还要再花上一、两个礼拜。一年里盖八次窑,制作大约一千支笛子。从 1975 年到 1985 年之间制作的陶笛数量超过了一万支。现在宗次郎所使用的笛子就是这一万支当中的十几支。
宗次郎的音色集中在接触陶笛之后的十年,把所有的精力全部都花在这些笛子上。宗次郎制作的陶笛中有许多是只有宗次郎本人才会懂的陶笛,也有的是只有宗次郎才作的出来的。原因并不纯然是因为制作的步调,而是如何配合土的步调与状态,一步一步的去制作笛子的那一份用心。
单纯的作业也不少。包括了耕田、除草等等。
对于喜欢唱歌,事实上最想唱歌的宗次郎而言,歌词是不需要的。重要的是陶笛的音色,是泥土的声响,不需要言语。
能够用这全心全灵制作的陶笛吹出全心全灵的笛音的,就只有宗次郎。这是只属於宗次郎的音色。所以能够感动那么多的人。能够得到许多人的支持。是只有宗次郎能吹奏出的值得夸耀的音色。若要借用宗次郎的话,那么陶笛就是“对空气的耕耘”。
宗次郎十分重视自己与土地的关系,并经常思考大自然与土地的关系,从中得到演奏会或作曲等创作的灵感。宗次郎向来是以发自内心的音乐情感,透过清新悠扬的陶笛乐音,阐述他对於自然万物与山川土地的感怀。
1986 年参与 NHK 的专辑节目《大黄河》的配乐工作,其清新音乐风格马上博得市场的认同与赞赏,开始成为汇聚人气的艺术家。1993 年推出的历史性大碟《木道》、《风人》、《水心》,将大自然循回不息的生命表露无遗,更一举获得日本第 35 届唱片大奖的企划奖,奠定他陶笛演奏的不坠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