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频道主页

陈其钢的音乐自画像

佚名  网络 

问:任小珑     答:陈其钢

问: 在你看来,人类为什么会有音乐这样一种神奇的艺术形式?

陈其钢:

我觉得,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早在人类文明发迹之前,他就已经存在于大自然之中。音乐与自然界的所有声响一样,频率的震动是他发声的基本原理。这也就解释了一个现象:为什么拥有绝对音高的人,都能敏感地辨别出自然声响的音高。所以说,音乐是最神奇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与这个世界的自然规律直接相连。在当下音乐有调性与无调性的争论中,普遍认为自然规律是有调性的。而出身于大自然的音乐当然也会寻求道法自然,所以,当调性被破坏时,人类耳朵便会不悦。最初,人们或是巧合地找到了音乐表达与自然规律的吻合,但后来发现这种吻合度越来越高,也就出现了音乐创造的章法,如和声、泛音等规律。

问: 音乐和美术、诗歌、文学、戏剧等一样,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艺术形式,但你觉得音乐和其他这些艺术形式相比有什么特殊吗?

陈其钢:

音乐的特性其实就是一个时间艺术:它首先需要在空间中震响,靠空气震动传达到大脑,再引起人的感应。这就和其他任何艺术都不一样,而且它没有任何明确的释义作为信号。比如我们说“你好”就是“你好”,音乐不可能直接说出“你好”之类的具体语言,但是音乐可以表现温情与伤感。而且,音乐还特别神奇,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都是有旋律的,那么它能够表现的空间就是人们的激情。而到了20世纪以后,很多音乐不再有旋律了。它表现的内容反而像抽象绘画一样,比原来具象化的想象空间更大。我自己更多的是游移于这两种表现方式之间。

譬如,在创作影视音乐的时候,我会根据导演和影像的要求创作旋律性较强的音乐;在表现中国古典意境的时候,我会启用一些中国古典的旋律素材。这时旋律就自然存在于作品之中,但有时旋律化的表现方式也会限制思维。譬如《乱弹》这部作品,它是将一个很小的动机素材经过反复跳跃,在不同的音区、速度、音色、节奏下进行重复和变化,最后表达了一种情绪的升华,这其实是音乐最擅长营造的表达效果:一种摸不着的情绪。这是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完全不能企及的。音乐没有语言、肢体、颜色等具象的表达载体,但这个劣势恰恰成了它的优势。

正因音乐与自然最贴近,它所能够表现的语言空间是十分宽泛的,表现力量也非常之大。能听懂音乐的人,能为之震颤和兴奋,能感受到痛苦、吃惊、生气等等。譬如,有人在音乐会中无需过多讲解,在听到某个章节时会不由自主的落泪,这就是真正的自然人。这也佐证了音乐与人沟通的力量是超越作曲技法与艺术观念的。

问: 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眼中,音乐是最高的艺术形式,因为它是人类意志和思想最直接的复制,没有借助任何第三方的中间手段。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陈其钢:

我比较赞同,但也有略加空泛的认识。音乐是人类精神状态的反应,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思想。思想是具象的,状态则是可以提升、改变和引导的。音乐是一个没有边际的空间,可以涵盖所有感觉。因而音乐触动与传导的力量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所无法代替的。

有时,我们仿佛会觉得:音乐在对我们说话和娓娓道来,这也正是我们希望通过“弦外有声”这个主题去探讨的话题。在你看来,音乐是如何实现自己的表达目的?

语言和文字是可以编辑的,但音乐不能直接诉诸语言。它是更包容和抽象的一种语言形式。正是这个特点使得音乐让你感到无限的内容、无限的表达潜能。

不同的人可能会从音乐中听到不同的声音,而作曲家自己心中也会有不同的声音。那么,在你看来,这些不同的声音到底有没有对错之辩?当不同的人围绕你的音乐向你直言讲述不同观点时,你作为作曲家,会有什么回应呢?

我认为音乐没有对错,只有庸俗与高雅之分。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和状态之下,大多数为庸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曾如是表达:“天才永远想着一般人不敢想的事,做着一般人不敢做的事情,他们的行为在一般人眼里是非常怪异的,却受着一般人的管制、压抑、打击、谩骂、甚至是死亡。”这些人活在将来,在庸俗的地方是活不下去的。极个别的天才,永远活在将来。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希望认同的,可大多数时候是不能得到认同的,尤其是在同时代人们的眼中。我对此习以为常,激烈的批评甚至会让我反思,而这种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够使我拓展,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道路。

问: 在你心中,究竟什么样的音乐,才是最好的音乐?或者说,音乐作品在哪个方面做到什么维度,你才认为它已经把天赋职责做到了极致,才算得上真正尽职尽责的音乐?

陈其钢:

人能够在音乐中不受任何限制地、最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想象空间,这就是音乐之所以能够影响和改造其它艺术形式、甚至改造社会关系结构的根本力量所在。所以,这种本性也决定了音乐很难按某种固定的标准去评价好坏。人类本能地希望找到一个标准,但许多标准与艺术规律背道而驰。或许,包含了自由和真诚的表达的音乐,就是好的音乐。

如果说音乐是作曲者内在精神世界的映射和写照的话,那你自己怎么描述音乐所透出的你的精神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我的精神世界就是一个孱弱、恋旧、多情、细腻、多愁善感、精益求精的世界。在这其中,慷慨激昂的情绪和阳光明亮的风格都很少见,或许我的早期作品《源》会有点这样的气息。

其实,从古到今,最能打动人心的音乐,多是忧郁感伤的乐思。欢乐高兴的音乐很难打动心灵,或是因为人生高兴的时刻有限,然而追寻探索的时间远多于此,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生的念旧与感怀也会愈加增多。

问: 有人说《逝去的时光》是你去法国之前的生活自画像,你虽然说自己30年只写了33部作品,没做什么太多的事,但有一点可能是惊人的:你的人生转变所跨越的历史与精神维度是巨大的,从生活在火红文革年代的下乡青年,到在海外默默生活写作的现代作曲家。你自己回首看自己的时候,是什么心态?音乐又在此中扮演了什么角色?逝去的时光里,我们怎么才能听得到这样的人生跨越?

陈其钢:

我是幸运的。顺利从乡下回到大学读书,学成后赴法学习。法国这与中国有很多文化共通之处,也让我在反观中国历史文化时意识到很多从前难以察觉的问题。我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师梅西安,他在为人处事与艺术观念上给了我极大影响。最最幸运的,是我的音乐逐渐变成了我自己。最初,这个理念并没十分深化,我一直在做着尝试和实验,内心更多地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成功,可以拥有影响力,可以赢得更多观众。然而,我现在的追求已经全然改变,我认为每部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他们出生成长之后会渐渐地走到我的前面。当人们说到我的时候,更多是在讨论我的作品,而不是我这个人。这是我作为创作人的幸事,也是我最大的转变维度,而急于求成的心态在我的创作轨迹中逐渐淡出。

《逝去的时光》描写的是一种状态,我当时的想法是:人生最美好的东西都已消失,最纯净的年代已经流逝。现在,萦绕在我们耳边的都是各种现代化的声响,而多年回响身边的袅袅琴声似乎已经微弱的杳不可闻(《逝去的时光》选取古琴曲《梅花三弄》作为主题动机)。所以,这部作品正是这种想法的有感而发,也希望能唤醒人们对那些逝去的美好事物的钟爱。

问: 不过,当时《逝去的时光》并没有立刻得到法国乐评的认可,这是否可以算作不同的弦外之声?这些算是真知灼见式的不同意见,还是可以忽略的杂音乱见呢?

陈其钢:

法国乐评家当时那些批评,现在看来都是杂音。批评主要集中在对于旋律性音乐的抵制,对其中的中国色彩他们很难认同。因为评论者多是站在一个固有标准的立场上去评判,但不同人的音乐创作不能以此为据。对于音乐的评判,要尊重人的人格,但这在当时环境下是难以实现的。后来,看得多了,走得多了,我也习惯了这些,别人也不再多说,大家都需要一个反思过程。

问: 中国意境与西方技法、中国精神和西方形式的融合,是你被人津津乐道之处,但你觉得做了这么多尝试之后,效果足够有说服力的吗?会不会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机械嫁接?真的产生了更多受众吗?真的探索到了中西之间在价值上的沟通与交流吗?

陈其钢:

到法国之后,我深受梅西安的影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所思所感,其实并没有刻意追求中西融合。泛泛的讲中国风格是十分模糊的事情,中国风格永远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其实,艺术也是没有固定标准可以遵循的,有规可循的艺术就变成千篇一律的口号。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没有遵循某种潮流去刻意地写旋律加伴奏,而是综合自己从小长到大所受的影响、熏陶、教育,追随自己的性格和兴趣取向,寻求最贴合内心的表达风格。中西融合恰恰最能代表我的心声:传统文化是内化在每个个体中,而不是被泛泛地区分为中与西。

对中国元素的使用,我基本上也是有感而发。比如《道情》是因为感怀莫五平去世而写。莫五平32岁去世,他在法国生活十分艰难,有时连地铁票都买不起。他的穷困潦倒让我十分内疚, 就像我的孩子去世我也特别内疚,我会反思:他们在世时,我是否是善待人家的?他们离世后,一切都来不及了。莫五平并不成熟的作品《凡Ⅰ》用过《三十里铺》的素材。得知他辞世后,我便决定写部纪念他的作品,也同样引用了《三十里铺》的旋律,确是有感而发。

问: 你认为以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写就的作品必然达到高的表现力吗?或者说,在演奏技巧难度达到一定高度后,乐思的表达就真的能够达到更加坚实的支撑吗?

陈其钢:

高难度与高表现力是不能划等号的,但是当一部作品的表达需要高难度的时候,也就说明容易的表达方式不具备足够的诠释力度。比如,对于管乐而言,气息控制往往比手指灵活更有难度。《道情》中的双簧管声部,需要在没有气口的乐句中不断地吹奏长音和高音,这是反自然的,可是这种反自然契合了我内心所需要表达的撕心裂肺,所以我没法舍弃。高难度是一种选择,是作品的一部分。如果这个作品因为难度过高而不被接受,则是它的命运。如果这个作品得以被认可,那也是因为这个选择而造就。所以,我并不刻意追求难度。比如《二黄》并不难,一部看似安安静静的作品。我的朋友汤唯听了后,却表示这部作品并不是静而是燥。她的感受令我十分触动,我认为她或许是正确的。那个时代的我,表面看来似乎安静,内心实则是复杂躁动,只有借助冥想和沉思来净化自己,才能达到另一种层次的真正安静。

问: 三十年33部作品,其实在无形之中自然而然地错落成几个阶段, 你觉得有没有每个阶段的特征或者转折点?

陈其钢:

我的创作其实是个渐变的过程,虽然期间并没有鲜明的突变。细数过去的作品,不免和今天还是有些联系的。比如作于1987/88年的《源》,对比看来作品中的长气息,主题突然出现的表达方式,都与我现在的风格十分一致。这其中也存在转折,刚开始学习时,风格偏于西方化、先锋派,然后逐渐提炼和演化,开始尝试旋律性的作品。再后来又回归到无旋律,像《五行》和《乱弹》。林林总总的实验始终存在,但其中的创作脉络基本保持了一致。细分起来,《道情》之前应该是一个段落,《道情》、《逝去的时光》和《三笑》是另一个段落,之后就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此之后便是可以算作里程碑的《蝶恋花》。

问: 当时,《蝶恋花》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陈其钢:

一种人性的丰富。《蝶恋花》其实是一种人性经历的结晶,是我生活的结晶。再加上流淌在我血液中对文化、传统的兴趣和痕迹,综合在一起的一次迸发。加之是女性题材,男性写女性题材本身就是较为罕见,大多数人不敢尝试,但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问: 2015年首演的《乱弹》是你比较新的作品,目前来看,你对它是满意的吗?

陈其钢:

坦白说,我无从而知。《乱弹》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其实我十分幸运,这些孩子长大后,便成了我的代言前往世界各地上演。《蝶恋花》是一个极佳的代言,这个孩子现在算长大了。出乎我的意料,它几乎人见人爱。指挥家和评论家对它都是众口夸赞。从这个意义上说,《逝去的时光》也算这样一个已经长大的孩子了。

其实,创作者就是不断地从瓶颈中挣脱,现在我仍是处在一个瓶颈之中。我正在创作的由国家大剧院委约的一部合唱与乐队作品,对我来说十分艰难。虽然《万年欢》和《乱弹》都经历了无数纠结,但是似乎都不如这部作品,这也是我几十年来第一次写合唱作品。我曾听过不少合唱作品,但始终没有一部作品令我满意。我希望自己的首部合唱作品可以指引我走向一个正确方向,探索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我现在一个上下求索而不得的瓶颈。

问: 听说你在这部合唱与乐队的作品中,用了苏轼的《江城子》。这么美的宋词,我们非常期待他的焕然新生。你是怎么想到这首宋词的?

陈其钢:

我没有刻意挑选,起初只是希望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找找灵感。这部作品是非常困难的挑战,它的音乐在有调性与无调性之间穿插切换。当音乐部分几近完成时,我却还没找到合适的配词,然后我就发现了《江城子》。这首词中囊括了平静、冥想、忧郁、回顾、失落、呐喊等等。之后,我又决定再引入一个戏曲男声独白声部,可能单单合唱已经不足以支撑我需要的表达维度。

问: 在有些人看来,电影工业中的音乐永远是商业的。但你似乎一直以非常严肃的心态参与一些电影音乐的创作,我记得你在奥运期间推掉了所有其它工作,全力以赴地来做好奥运音乐项目,在电影音乐项目中也是一如既往的纠结和精益求精,而且用的时间也都很长,和不少人似乎都不一样。所以,我完全相信这都可以成为你的滴血之作。你怎么看待这些电影音乐在你所有创作历程中的位置?

陈其钢:

我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它们的位置,只是想要认认真真写出好的作品,位置的事永远是需要他人来评判的。小提琴家郑京和有个观点我很赞同,她说:“作曲家是作品的‘亲生父母’,演奏家是作品的‘养父养母’,作品‘出生’以后,他的‘成长’完全靠养父养母。作品能否‘长大成人’,都取决于他们。”所以我无法评价我的作品,作品的生命力需要靠它自身的际遇。

问: 30年写了33部作品,在这个时代似乎显得有些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你如此定力十足?

陈其钢:

我写一部作品一般耗时四至六个月。出国之后,我发现法国作曲家的创作周期也基本如此。像是梅西安花了八年时间完成一部歌剧。这整整八年的时间,他几乎是全身心的投入。翻翻他的乐谱即知,这确是一个耗时的创作,五个多小时的篇幅,无数音符的累积,都是难以速成的。所以法国的创作环境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之我个人追求完美主义,也就基本确立了我的创作节奏。另外,我不想把音乐仅仅作为事业来对待,我坚持追求写出能令自己满意喜欢的音乐。

问: 近年,不少欧洲音乐大师去世,这算不算一个时代的崩塌呢?如果是,新的时代又是什么样的呢?有人说布列兹是最后的大师,也有人说他是整个法国音乐的中心,取得了很多伟大成就,同时又限制了太多可能性。你怎么看?

陈其钢:

那个时代可能早就崩塌了。其实在布列兹去世前就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未来依然难以预测,但这段历史已经翻篇,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现在的时代是没有大师的。

布列兹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富有个性。他善于使用独特的音乐语言,同时又有很强的管理能力。 他的缺点便是对于权力的热衷,他把他自己的追求固化,追求普世化,希望通过权力的影响,建立自成一派的美学系统。无论是研究机构、演奏机构、学校、评论、音乐节,所有组织机构都深受他影响,这有时是十分消极的。当然,他的艺术追求是积极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

作为创作者,永远不是蔚然于世的,而是与这个时代和社会肌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你既在反映和讲述这个时代,又在试图去影响和改变它,也会不可避免的接受他的制约。这些过程又自然而然的和你自己的价值和性格取向紧密关联。您怎么看自己与这个时代的关系?

问: 作为创作者,永远不是蔚然于世的,而是与这个时代和社会肌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你既在反映和讲述这个时代,又在试图去影响和改变它,也会不可避免的接受他的制约。这些过程又自然而然的和你自己的价值和性格取向紧密关联。您怎么看自己与这个时代的关系?

陈其钢:

能在法国学习是无比的幸运,而国外环境也反作用于我,最终成就了今天的我。此外,中国的教育经历对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我出国时已过而立之年,已经完成了中国教育体系的学习,中国文化和观念意识的影响已难以磨灭。那么,这两者在我身上有十分自然的结合。更幸运的是,我是一个双重的人。如果我是一个仅仅生活在中国的作曲家,我的思维会很贫穷,可能会变得过于实际。我觉得音乐是最不能过于实际的,音乐过于实际之后就失去了力量。音乐不是一个工具,它是自己表述自己思维的一个空间,音乐被赋予商业或其它功能后,可能就不该被称为艺术了。

问: 这些年的中国发展很快,商机太多,不管是创作者,还是聆听者,或许都容易失去自我,从而去寻找简单的快乐、浮躁的快乐。不过同时,我们对真正诚实的东西的尊重,其实也在提升之中。在国家大剧院,我们就希望能拿出真的好东西去释放积极的感染和改变作用。对国家大剧院这些年作为国家艺术机构所做的事情,你是怎么看的?

陈其钢:

国家大剧院的职责非常重要,他的存在非常珍贵: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和引领着社会和时代的审美,而有志的艺术家也不能离开它的慧眼和支持。在充斥了浮躁的文化工程的环境下,他能实实在在和一部一部地去完成精益求精的创作,这是实在属不易的事情。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就是一个伟大的项目,也是是这座剧院非常有意义的人文交流和关怀,并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丧失这个机会,大剧院能大胆坚持顺应艺术规律,为艺术的持续发展铺设一条新路,为年轻人营造希望,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

陈其钢接受采访:我与张艺谋有很多争论

陈其钢接受采访:我与张艺谋有很多争论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陈其钢: 一个中国作曲家本身就是“融合”

陈其钢: 一个中国作曲家本身就是“融合”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我和你 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主题歌 陈其钢词曲

我和你 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主题歌 陈其钢词曲

歌曲简谱

陈其钢:一度以为郎朗“浮躁”

陈其钢:一度以为郎朗“浮躁”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陈其钢(Chen Qigang)简介

陈其钢(Chen Qigang)简介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巴赫的作品(按分类)

巴赫的作品(按分类)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肖邦的钢琴奏鸣曲

肖邦的钢琴奏鸣曲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肖邦的练习曲

肖邦的练习曲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莫扎特的弦乐二重奏大全_莫扎特的弦乐二重奏简介

莫扎特的弦乐二重奏大全_莫扎特的弦乐二重奏简介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莫扎特的长笛四重奏大全_莫扎特的长笛四重奏简介

莫扎特的长笛四重奏大全_莫扎特的长笛四重奏简介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莫扎特的弦乐五重奏大全_莫扎特的弦乐五重奏简介

莫扎特的弦乐五重奏大全_莫扎特的弦乐五重奏简介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简介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圣桑:《动物狂欢节》

圣桑:《动物狂欢节》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

外国音乐名家名曲

歌剧《白毛女》 The White Haired Girl

歌剧《白毛女》 The White Haired Girl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 Guo Shuzhen)简介

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 Guo Shuzhen)简介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刘敦南(Liu Dunnan)简介

刘敦南(Liu Dunnan)简介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男高音歌唱家(范竞马 Fan Jingma)简介

男高音歌唱家(范竞马 Fan Jingma)简介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张小夫(Zhang Xiaofu)简介

张小夫(Zhang Xiaofu)简介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女高音歌唱家(王威 Wang Wei)简介

女高音歌唱家(王威 Wang Wei)简介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邹野(Zou Ye)简介

邹野(Zou Ye)简介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声乐教育家(金铁霖 Jin Tielin)简介

声乐教育家(金铁霖 Jin Tielin)简介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女高音歌唱家(甘露露 Gan Lulu)简介

女高音歌唱家(甘露露 Gan Lulu)简介

中国音乐名家名曲

钢琴 吉他 长笛 电子琴 架子鼓 萨克斯 手风琴 口琴 陶笛 小提琴 单簧管 ukulele 小号 双簧管 圆号 长号 电钢琴 电吉他 贝司 风笛 口风琴 马林巴 竖琴 大提琴 竖笛
古筝 二胡 笛子 洞箫 古琴 中阮 葫芦丝 琵琶 巴乌 尺八 唢呐 板胡 高胡 京胡 柳琴 三弦 扬琴 月琴 马头琴
曲谱大全 戏曲学习 交响乐 歌剧学习 乐理知识 乐器种类 名家名曲 音乐百科 著名乐团 乐器考级